美文网首页
《同理心》读书记录(6月24日)

《同理心》读书记录(6月24日)

作者: 明盼 | 来源:发表于2022-06-27 11:32 被阅读0次

    一阵暴雨过后,空气新鲜了。有的小伙伴为了来读书,衣服也打湿了,还有的小伙伴在路上。看,书的魅力多大!读书的路上,我们风雨无阻,只因热爱!

    一、冥想分享

    伙伴1:当高老师说闭上眼睛,用第三只眼睛扫视所在空间的时候,我首先看到的是海英的脸,很美、很灿烂,然后就是看到了花,和海英的脸一样美丽。后面问到有什么变化,我身体舒服了,坐姿更轻松了。看到的花虽然是假花,但仿佛有了灵气,很美丽。我感觉很幸运,想着明天是不是去看真花。

    伙伴2:我感觉一团糟,想什么物件,脑海里想到了孩子的脸。这两天和孩子分开,有些想念。和孩子视频,又看到了孩子的脸和表情,又不想和孩子连接了,我有些害怕,是不是自己还没适应,心里很矛盾。

    伙伴3:今天高老师说用第三只眼睛观看,我看到了有草坪的地方,还有一棵树,叶子像银杏,还有一棵心形的,感觉很舒服。当我看到那棵树的时候,心里很宁静。

    伙伴4:头脑中出现的物件是里面的沙发,很厚的海绵,把脸放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说有什么变化,变成了工艺品沙发,感觉很奇怪。你说你的眼睛是明亮的,我感觉我舒服多了,也不觉得冷了。总之,是一个美好的体验。

    伙伴5:物件没想到。想到的是高老师的笑。具体关注自己的情绪。事太多,繁杂,又到了抑郁的状态,又睡不着。所以我想关注自己的情绪,想到了高老师的笑,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嘴角上扬、嘴角上扬……。关注自己的心,回到自己的内在,谢谢高老师。

    二、读书分享

    今天我们共读第二章的“慈悲共情不是什么”。有时,为了明白某些事物是什么,我们需要辨别它不是什么。慈悲共情不是同情,不是个人化,不是想象,不是怜悯,不是情绪感,不是过度乐观,不是精神紊乱。

    场景一:两人一组,用肢体表达慈悲

    在共读之前,高老师让我们用肢体来表达慈悲,并分享感受。有的伙伴说,我们拥抱在一起很温暖,很有安全感;有的伙伴说:两个人拥抱感觉到了彼此的慈悲;有的说:看到她的微笑,就想去抱抱;有的的说:都是开放的,接纳的;有的说:我感受不到她的慈悲;还有的说:我就这样拉着她,就感觉很有依靠,感觉有力量了。

    场景二:两个人(A和B)扮演支持者和被支持者,然后互换角色。区分同情和共情。

    在两人扮演之前,高老师说:你共情她的时候,你用什么行为来表达?被支持者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你给她的是同情的时候,你的所作所为又是怎样的?

    伙伴B:当她做出共情的表达时,我觉得自己是被允许、被接纳、被尊重的,那是友情的流通。当她做出同情的表达时,我有点懵,我哪伤心了?

    伙伴A:当我被共情的时候,她的眼睛很明亮,感觉很亲切。我是被接纳的,我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感觉很轻松、愉悦。当她做出同情的表达时,她眼睛看着我的时候,我有种她高我低的感觉,我的脖子有些僵硬,不舒服,难受。

    伙伴1:我是这样理解个人化的,不能用个人的角度去感受别人。比如:丽姐很伤心,我能接受她现在的样子,并且给她力量。如果我不这样做,而是以主观来臆测就是个人化,而没有站在她人的角度。

    伙伴2:我想到一句很好的话来概括跟个人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不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别人。

    伙伴3:有一种冷叫做我妈觉得我冷。

    场景三:妈妈唠叨爸爸,看女儿和儿子做何反应。

    妈妈:叫你洗个碗不洗,你怎么这么懒,叫你早点洗澡不洗,洗干净一点不好过一些吗?

    爸爸:背对着妈妈,压根不想听。

    女儿:你早点去洗澡,跟我买个外儿,不香吗?

    儿子:不想听,直接走了。

    当我们读到怜悯时,有伙伴就发出了疑问:同情和怜悯有什么区别?

    问题刚一提出,伙伴们迫不及待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伙伴说:同情是感情上的,而怜悯是有行为动作的。比如说对一个乞丐表示同情,可能就是口头上的,而表示怜悯就会给钱或者教他怎么赚钱;有伙伴说:怜悯比同情的外延更广,内涵更深。怜悯有情感的同情,还有行动,去拉他人一把;有伙伴说:怜悯就是需要他人来满足自己,而不是自己去努力;有伙伴说:同情是平等的,怜悯是不平等的;还有伙伴说:这让我想到了扶贫口号“扶贫更要扶志/智”,还有老话说的“你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高老师总结到:受助者希望他人对她关心,关注到她,她的确是受益者,但她的生命能量是弱化的。怜悯会造成的另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我们在怜悯别人时,最后很容易带走他们的能量。生命平等才是真。还有最后一句话:因为我们无法解决一个不属于我们的问题。我们可以支持愿意关心他们自己的人,但我们没法替代他们。说的太对了。

    伙伴4:读这一小节,让我想到了一个朋友,在我爸去世时,她对我说:人都是要死的,没什么的。这是不是过度乐观?

    伙伴5:刚换岗位那会,就有人对我说:要得了,年纪都这么大了,这样的工作好得很。但我不接纳。我觉得伙伴4说的是个人化,观念不一样,比如说,亚洲人是:好死不如赖活,所以新冠发生了,让大家呆在家里就呆在家里,而欧美人是:赖活不如好死,新冠发生,他们是要自由。这是不是和之前的“非暴力沟通”是一样的。

    高老师总结到:慈悲是一种状态——不卑不亢、平和、接纳,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方法,我是我,你是你,我是看到了你。慈悲的前提是平等的,是你能,你可以,你有资源。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些概念之间很微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体验,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能量是很重要的能量场,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听完高老师的话,大家若有所思,意犹未尽,都在自己努力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这不禁让我想到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三、爱的连接

    “谢谢你今晚和我在一起”,“谢谢”!期待下周五的共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理心》读书记录(6月24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in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