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逸
告诉爸妈:中医本身对于感冒就没有清晰的概念,板蓝根和夏桑菊更是没有实锤证明说能治感冒,再加上它们本身副作用不明,建议还是不吃为好。
又到了冬天,除了嘱咐你穿秋裤,老妈们最热心的事情是备药防感冒。
在感冒药里,板蓝根的销量和知名度都高举榜首,夏桑菊、柴胡、金银花、连翘紧随其后,九尾羌活丸、参苏理肺丸等也榜上有名。
除种类繁多的药品外,巷头街尾的感冒类型也让人眼花缭乱: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时行感冒、感寒湿滞、表里双感、气虚感冒,还有“胃肠型感冒”这样和感冒不搭界的“感冒”。
如果以传统医学诊断,你感冒了,可能是的表证有表实证、表虚证、挟湿证、气虚证、秋燥证、暑热证、暑湿证、表寒里热证、表里俱热、少阳证……
许多种感冒加处方组合变化,奥妙无穷……但在吃下它们之前,你还是先弄清楚这些都是啥吧。
什么是感冒
有文字记录以来,感冒就和人类如影随形。大多数人,但凡遇到咽喉或鼻子不舒服,就认为是感冒。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由病毒进入鼻粘膜繁殖引起的,伴随感染,咽喉、鼻窦等也会有所反应。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感冒都是由七个病毒族引发的: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每一族病毒有许多变种,目前发现的有200多种。
当然并非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感冒,如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腺炎等,因致病的细菌、病毒种类不同,而与感冒分成不同的疾病。
上一期阵雨已经说过,感冒药的作用是抑制鼻涕或镇咳,而非杀灭吧病毒本身,所以不吃感冒药会更快痊愈。
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西药可以缓解感冒症状,如板蓝根、夏桑菊这类中药却不能,也无法预防。
古书中的感冒
中国古代医书并无‘感冒’一词,‘伤风’、‘冒风’、‘冒寒’等都可以表示感冒的概念。
古人认为感冒是人体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而引起的一系列外感证候,鼻塞、流涕、咳嗽,全身怕热、怕风、怕冷,关节酸痛,尿频尿急,胃肠不适,都可以扣上感冒的名义来诊断,比如胃肠型感冒就是外邪侵入胃肠的结果。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今日语中的感冒仍用风邪入侵(風邪を引いた)来表示。
比较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感冒解释,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古人对感冒的解释是错误的。虽然中国古人的观察很详细,但遗憾的是感冒和‘风’(气流)、‘寒’(低温)、‘暑’(外部高温)‘湿’(湿度高)‘燥’(湿度低)‘火’(几乎所有溃疡、内部发热发烧)都没有联系。
从根本上,感冒是病毒引发的,而非气候特征。
板蓝根、夏桑菊真的没用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感冒的病理并非传统医学所解释的那样,治疗手段就不可能切中要害。以板蓝根、夏桑菊为例,市面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并无疗效。
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二者都会作为我们熟悉的板蓝根药物而流向市场
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草大青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板蓝根是植物的根,植物的叶是另外一种药材‘大青叶’。
板蓝根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
夏桑菊则是三种药材的组合:夏枯草、冬桑叶、甘菊,源自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主治‘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二者均与所谓风热感冒的治疗有关,因为它们可以‘辛以散风,凉以清肺’,用来‘以凉解热’。
板蓝根之所以能坐上感冒药的头把交椅,是因为它比夏桑菊还多一样解毒的功——只是这里‘解毒’的‘毒’并非病毒或病菌。
传统医学中的所谓‘毒’分为有热毒(火热病邪郁结成毒)、寒毒(外感之寒邪或阳虚所生之内寒)、疫毒(天行邪热时毒之气)、蛊毒(蛇虫犬兽螫咬所致的毒害)、湿毒、火毒及食物中毒——总结而言是气候和食物里的毒,与我们所说的病毒病菌相去甚远,却常被人误以为板蓝根抗病毒。
在中国如此风靡的板蓝根和夏桑菊,却在国外没有像样的研究,只有国内中医学杂志刊登过相关药理病理报告。但这些报告只有相关性分析和动物病理分析,却没有在人体上检验的大规模双盲实验。
更何况,对于这些国内中成药治疗感冒的研究,国外学者并不承认。
英国循证医学组织Cochrane在2007年针对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的研究综述为:17项研究有15项存在严重的主观偏见,几乎所有的中药疗效研究缺乏对照组,以至于无法确定药物作用和安慰剂效应;2013年另一项针对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研究综述为: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中药的疗效好于安慰剂组。
不管治病是否有术,乱吃药则真的会害命有方。虽然包括板蓝根和夏桑菊的绝大多数的中成药,在说明书的副作用一栏上会写‘尚不明确’,每年都会报出因为乱吃药而出现不良反应的例子。
据报道,板蓝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也有服用板蓝根出现药疹的报道。
总而言之,板蓝根和夏桑菊对于治疗感冒没有什么效果,还有“尚不明确”的副作用——能不吃,就别吃了吧。
参考文献
1. 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1), 718-725.
2.Chinese medicinal herbs for influenza. (2013).
3.Chinese medicinal herbs to treat the common cold. (2007).
4.A short history of the common cold. (2009). In Common Cold (pp. 1--21). Birkhauser Base
5.黄孝军, 侯炜, 赵颖岚, 罗凡, & 杨占秋. (2007). 夏桑菊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实验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1(8), 11-14.
6. 刘彦伟(2013). 又是板蓝根——“万能神药”的真面目
7. 孙东东, 严世海, 陈建伟, 李祥, 何立巍. (2013). 板蓝根有效组分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9(1), 53-55.
8. 王晓良, 陈明华, 王芳, 卜鹏滨, 林生, 朱承根等. (2013). 板蓝根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38(8), 1172-1182.
9.何绍奇. (1991). 现代中医内科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