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今天是2019高考第一天,无数莘莘学子怀揣梦想走进了考场,年轻的他们就像一张张未开的彩票,美好而飞扬。于是想分享一篇三年前的旧文,有关于高考,又或者无关于高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48573/6b5208d934593db4.jpg)
这两天被朋友圈热呼呼的字眼“高考”刷屏了!在和老妈的电话中被问到有没有任何关于高考的感想,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了,奇怪,真的没有!竟然没有一丝关于当年高考那几天的记忆!!
然后就是和朋友聊天,记忆犹新的满满的都是考研的场景,如同慢速回放的电影一个个场景和感触都那么鲜活真实。一摞摞的书本和试题,一次次往返于自习室和教室的两点一线,伴随着的满心期待和憧憬,夹杂着困顿和欢喜的不安和雀跃,那是多么难忘的一段考研时光。为什么没有忘记的竟然是研究生考试而不是高考?原因很简单,中二少女经历的那一段高考是自己参与却没有目的的一场赛跑和博弈,而另外一次却是第一次有了拼搏和斗志的有意识的自我争取。
想起来中学那时候很多学习好的尖子生,别人请教问题的时候如果请教说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人家都是很轻松的说没有就是随便学学,然后我这个傻子就竟然真的相信了。。。。。。最近不死心,逮着我家学霸先森就问他当年是如何保持大大小小持续辉煌“战绩”的,我问:“有没有下晚自习后天天看书到深夜?偷偷背单词?做习题?”回答是没有没有没有!我要抓狂了。ORZ 但是我家学霸说了一个特别朴素的话,他说那时候他的妈妈对他说,只要你平时好好学习了复习了,都准备充分了,你都考不过还有谁考得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我很认真得思考过了,基础打牢了,离成功还会远吗?嘿,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最近刚开始看的一本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书里阐述了10000小时解释了为什么文艺复兴是天才云集的年代,学徒制度或者正是这个现象的切入口。大师米开朗基罗从6岁开始拿起锤凿,在师傅的指导下实际操作数千小时,先后经过多位艺术家的指点,直到24岁因《圣母怜子图》一举成名。像他这样,把大部分青春岁月投入在精深练习的大师不胜枚举,他们不断锤炼和优化技能回路,纠错,竞争,然后进步。这个基础的心理理论阐述的无非也是极其朴素的一个道理: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由此或许可以想象,天才是可以造就的,普通人也可以像天才一样,拥有超凡的技艺。前提当然是无比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数次的精深练习。这也可能是我们这个大时代大社会所提倡和导向的“工匠精神”吧。
无独有偶,今早部门briefing,Felix跟我们提到了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治军,完全凭着“结硬寨,打呆仗”这六个字,花了13年漫长时间剿灭了骁勇善战的太平天国的历史故事。所谓的“结硬寨”就是在每一个新战地坚持安营扎寨,巩固后方,每日修墙挖壕,由进攻变为防守,并以一种几乎固执的”不取巧”的“打呆仗”,硬生生地通过无数地道壕沟断了太平军的粮道补给,等着敌军弹尽粮绝,再轻松克之。很笨,很机械,也很有效。用最笨的办法打了最聪明的仗。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呢,一点一滴积累和沉淀,耐得住寂寞,才能在最终迸发出美丽的蜕变和奇妙的化学反应不是么。人生真的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的确,一口气吃不出胖子,何况有人天生就是胖子;一步也跨不到罗马,何况有人本来就住在罗马。 就算起跑线不是平等的,也不在乎你三瓜两枣地多跑那几步。
坚定好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确定自己能承受的极限,选择合适的强度,匀速持久地前进才是正常的频率,绝大多数反常的热闹都很难持久。讲真,在秋天里结好自己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我家有个宝藏男孩—我先生说只要做好自己,就不怕外面风大雨大,不变应万变哪。这位先生今天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的去年工作取得了好成果,嘻嘻。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包括离我最近的他。比学赶超,我们都是践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