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毅成
一个懂得人性,能从人性的底层逻辑出发去识人的人,一般都是能看清事物本质,懂得保护自己的人。如果有欲望,也懂得利用人性,也多是能成事的人。我们可以相信人,但是不要小瞧人性。掌握人性底层逻辑,就能成为破局者。
人性的本质就是欲望,动物有动物性,人有人性,本质跟动物没有多大差别,人性是人丰富了思维深度和广度,产生了文明的素质。物质越贫瘠,人越回归原始。在特殊环境下人性等同于动物性。比如在物质条件丰富的时候,所有的个体都表现得很文明,而当人处在恶劣的缺少粮食的自然环境中,人又变得自私自利。
人类和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类是一种二倍体真核生物。人类基因组是由23对染色体(共46个)所构成。人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有部分特征程度上强弱的区别,食肉动物懂得如何狩猎,社会性动物有自己的等级阶层,原始部落的人稍微强一点,但是思维能力也远远达不到现代人的水平,它们也有思考能力,思维也有一定的系统,只是系统性并不那么强,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被划进所谓“人”的范畴中去。
海豚和狗都有三岁小孩的智力,它们至少有把事物做简单抽象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联想联系能力,有很多实验都能证明(比如猫狗第一次看到镜子时能通过镜子里的其他人或物品认出镜子里的自己),但是为什么三岁小孩是人,而狗不是。
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人看似与其他物大不相同,长久以来人也是这样自命不凡的,但随着世界的发展,很多在人与物二者之间的东西出现了,人的形体可以被仿造,人的精神可以被模拟。很多范畴是界定不清的,我觉得“人”也是这样,由物而生,终究不能与物相割裂,现实中不行,概念上也不行。
你经商不赚钱,就是不懂人性;
你职场人际关系差,也是不懂人性;
你发现自己无能,不是你不聪明,是因为你不懂得人性,只有了解人性,顺应人性才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
也许读懂人性真的很重要!它是打开你成功的钥匙!
那么人性和欲望有什么关系呢?
叔本华的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有人说,人性是丑陋的,也有人说人性是善良的,我觉得人性归咎于本善或者本恶都是片面的。人性善恶的触发点主要是在于受到何种环境的影响。
电影《一出好戏》中,一家公司组织员工去户外旅游过程中,发生意外流落到荒岛中,老板和员工的地位是一样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看似职位比较低的保安也能对公司领导指手画脚,人性的弱点就显现出来了。
人性中的欲望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至此之中就会产生人的欲望,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环境的欲望也是不一样的。人就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人没了欲望就等于失了灵魂。
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iliams在2002年提出了著名的“人性黑暗三角”即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以探索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些黑暗特质,从心理学最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来看,这种隐形的黑暗特征应该是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人性的丑陋在环境的催化下一览无余。
1.马基雅维利主义:认为人生的关键在于操纵和利用他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相信人性的真诚和美好,不存在无理由利他主义的可能。
2.自恋:指自负、特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应该享受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特权。
3.精神变态:高度冲动,追求刺激,同时缺乏共情。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人性光明三角”:康德主义,人文主义,对人性的信心。
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人性论》书中提到:“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
哲学家对于欲望的研究超过几千年,从最早柏拉图开始,就探讨到人的灵魂和欲望的问题,后来在近代哲学,尤其是行动哲学的兴起,哲学家对欲望都有兴趣研究。可以说欲望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我们要系统解构一个人的行为。哲学家戴维森(Davidson)提出这样的概念,我想简单讲讲行动意图概念,我们如果是出于特定的目的(intention)行动,那么我们就是在基于特定的理由(reason)行动,因为他有某些想要达到的目标(goal)。比如一个“行为”Q,它由一个“本源理由”(primary reason)所解释,而这个“本源理由”包括了“行动者”对于特定“行为”基于一个“目标”G 的“正面态度”(pro-attitude)以及一个“工具信念”
戴维森认为解释一个行动就是建构这个行动的基本理由 。
行动的基本理由由两部分构成:
(1)行动者对特定种类行动的正面态度,包括欲望、 想望 、要求等。
(2)行动者关于相关行动就是那类行动的信念。
戴维森认为,理由解释得令人信服之处在于 , 它能够揭示出“行动者行为中的一致性模式” :第一 ,“被解释的行动必须在被归咎的欲望和信念之下是有理由的” ;第二, “被归与的欲望和信念必须相互适合”。
戴维森认为这个行动的基本理由就是这个行动的原因 。在他看来,基本理由仅只是辩护了行动 , 但是基本理由本身却不能给出为什么它 能够辩护行动的说明。基本理由对行动的解释只有 在对理由与行动之间的某种关系作出假定的前提之下,才能成立。解决了理由与行动之间这个更深层次的关系的关键是通过将欲望看作是因果要素,这一点上戴维森和亚里士多德是一样的。
人的行动的目的论理解并非停留在心理的层次上,亦即并非停留在对欲望 、信念 、行动的一致性关系的理解上 , 而是基于他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合理目的性论题的主张 。
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欲望之所以构成人的行动的动力因 , 是因为人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造物 , 其行动以善(实际的善或显现的善) 为目的 , 而且欲望和人的选择中所包含的指向某种目的的实践推理体现了人对这种合目的性的自觉 , 其结果就是使相应的行动成为必然 。
有一个简单的“欲望理论”,欲望就是拥有行动的倾向。根据这个理论,有行动的倾向是欲望唯一的本质特征。于是,当一个人有欲望时,他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的倾向便成为了有趣却非本质的特征(因为倾向行动才是唯一本质特征)。
比如小强想要喝茶,这是因为他想要给自己倒点茶,而他对喝茶有好的感受、对于喝茶的正面积极情绪,或是不断地让自己的想法聚焦于喝茶这件事,这些仅仅是他渴望的相关影响。
有些欲望是为了自己想要的事物状态:这些是内在的欲望(intrinsic desires),说白了是为了自己的愉悦或者利益等。但是,许多人的欲望也是为了别人,比如中国家长“一切为了孩子,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陪伴孩子高考”“望子成龙”重金买学区房的心智状态。
因此,欲望和自私不能画上等号。可是是否存在一种完全利他的欲望,很难说,托马斯内格尔在《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中详细探讨了完全利他的可能,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从本质上说,渴望某样东西并不是为了它自己,而是至少部分地为了它自己。这种为自己可能是间接的,比如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声誉等等。这种欲望通常被称为工具性欲望(instrumental desire)。
可是,这种工具性欲望不是坏的,甚至在哲学家Harry Frankfurt看来,这种具有格外目的二阶欲望,使我们成为人,使我们有能力拥有关心、爱和自由意志。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某种角度来说,人的欲望分浅层次和深层次的,浅层次的欲望能直接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欲望是间接发起的作用。比如给小孩上好的学校,浅层次的欲望就是让小孩能否健康地成长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接触到好的教育资源。而深层次的欲望是,让自己的小孩不比其他小孩差,反过来也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的欲望。
讨论人性的善恶没有意义,只是人根据不同条件作出的不同判断选择而已,评判行为的对错只是基于自己的看法上。
人性最底层的东西,具有普适性,读懂人性底层逻辑,比如人性的弱点贪、嗔、痴、慢、疑。读懂这些才能更好地成人成事成就自己。
你想经商赚钱,就要读懂经济;你想读懂经济,就要研究政治;你想读懂政治,就要研究历史;你想读懂历史,就要研究哲学;你想读懂哲学,就要研究人性,当你掌握了人性,最后你会发现全是欲望。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欲望驱使产生了对应的行动力,现在你就知道懂人性多重要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