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害怕的东西。比如我家小宝最近害怕黑、害怕窗户反射的灯光、害怕电表上的红点点、害怕有一天妈妈离家出走啦等等。感觉我家小宝越长大越胆小了!
每次下班小宝跟我回家,在楼梯口她都会紧走几步,跑到我的右手侧,把头埋在我的腰间,双手搂着我的腰,和我一起上楼。
刚开始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害怕一楼电表箱上的红点点。
为了打消她的害怕心理,在中午阳光灿烂的时候,我带她到楼下去看电表箱的结构,告诉她红点是表示电表正在运行的意思。后来她知道红点是做什么的了,可是一到上楼的时候还是会害怕。
父母也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害怕,允许孩子慢慢的去尝试,让孩子从害怕到不害怕,有一个过程,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父母面对孩子害怕时,不只是简单粗暴的吼一句:有什么好怕的,勇敢点!而是要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害怕的东西。
如果孩子一直害怕某种物体,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比如在黑暗中,人的心理上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情绪容易波动,大脑皮层活跃,联想丰富。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会怕黑。
有时候我们大人都会对黑暗有种未知的恐惧感,更别说孩子了。
有的父母,看孩子害怕了,选择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你所害怕的东西没有什么好怕的,甚至想要以“以毒攻毒”的方式逼迫孩子不再害怕。比如有的孩子怕虫子,父母会故意捉来虫子放到孩子面前,吓得孩子哇哇大哭。
说到底,是父母不能够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总是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怂,会因为害怕而比不上别的孩子。
如果孩子老是担心害怕,那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我们要先去了解孩子到底害怕什么。
比如说我们家小宝会害怕红色的灯、害怕床下有大怪兽、害怕妈妈会死、害怕黑夜、还害怕小度开机的声音,这就是我们家小七害怕的具体内容。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有紧张的情绪,或者用语言表达出“我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记住,这就是孩子害怕的东西或者场景。
平时遇到这些场景时,我们提前关注一下孩子的情绪,多抱抱她和鼓励她。
当然,我们记住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孩子,而不是刻意的去强调,也不要大肆宣扬让别人都知道,我们要低调地对待孩子的这份害怕,而不是把害怕的情绪扩散,这样才利于孩子更好地克服害怕。
第二、允许孩子有害怕的东西。
比如当孩子怕高、怕面目凶狠的人。相对来说这些跟日常生活都关联不大,父母没必要强行纠正。孩子会因为害怕高,所以不敢爬上爬下,反而利于安全问题,他也会因为害怕生人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走。
有所畏惧的孩子,才会更懂得保护自己。我们要允许孩子某些害怕情绪的存在,只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时该如何面对就可以了。
第三,我们要给足孩子克服害怕的时间。
孩子小时候大多数都会怕黑,但我们成年人很少说自己会害怕黑,随着年龄的增加,那些小时候害怕的东西,慢慢的就不害怕了。
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害怕这个害怕那个,而是要给足孩子时间,在提高孩子认知的同时,让孩子悄悄的不再害怕那么多东西了。
比如说在孩子怕黑这件事情上,有的孩子长大了可能还是会怕黑,那我们就在家的角落里给他留一个小夜灯就好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害怕,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让孩子逐渐能够从害怕到接纳,再到无所畏惧。
孩子的害怕、恐惧、怕黑,怕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心理,父母要接纳孩子这些害怕的情绪,陪着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
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害怕的情绪才会得到安抚,并且逐渐感知到自己害怕的事物,没有什么大不了,慢慢的才能不害怕那些原本让他们十分恐惧的事物。
在心理学上,会将“安全感”定义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或者将来的各种需要的感觉。
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事!父母们允许孩子们有害怕情绪,并在和孩子一起面对和战胜害怕的过程中,培养出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