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鲁迅
当年徐福从嬴政这里得到了天使轮投资,拿着钱、带着人、开着船下海去寻找所谓的长生不老药。
对于徐福来说,或许长生不老药有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
这段航海经历成就了徐福的航海家的美名,真是又潇洒又美好,一箭三雕,快哉快哉!
有市场就有机会,有机会就有人会进入。
在前人徐福的影响下,各大方士们陆续找到嬴政灌输各具特色的神仙学说,虽然略有差别,但是都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按我说的做,你就能长生不老!
“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嬴政是来者不拒,他不管你是什么神仙,他只有一个目的:长生不老,千秋万载,永保江山。
徐福不回来,他就派后来信任的方士之一的卢生去寻找仙人和仙药。
卢生出海寻找仙药,非但没有找到仙药,反而给秦始皇带来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言。
但嬴政始终没有放弃长生,他执着地追求着,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和决心来感动神仙,他拼命地努力最后却换来的是自我感动。
文中图片来自《秦时明月》剧照,侵删有时候,执着和幻想就是一层窗户纸。
嬴政立刻又派韩终、侯生、石生寻求仙人和长生不死之药。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此处是反语)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卢生向嬴政提议:我们求长生啊,不能坐以待毙,要时刻准备着,要不怎么能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呢?怎么迎接“真人”的到来呢?
卢生又强调:“真人”就是仙人,仙人能水火不侵,长生不老。陛下多年求仙未有成果,原因是有人妨碍您见到“真人”。所以,陛下的一切行动都要保密,要做到居无定所,居无人知,如果行踪一旦被大臣知道,就会惊走了“真人”,就得不到长生仙药。
不管怎么说,卢生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还挺管用。
嬴政完全接受了这套理论,他要用最饱满的热情去迎接仙人,用最快的行动去追求长生。
他也不自称“朕”了,改为“真人”。
他下令将三百座宫殿全部用空中通道相互连接,他要在空中游走于二百七十座宫殿中,随意住宿而不为大臣所知。
胆敢泄露住所者,一律处死。
他漫步在空中的通道上,走进了一座行宫。
他在行宫高处远远地看到丞相李斯的庞大车队,心里很不满意,随口嘟囔了几句:“李斯好大的排场啊,车队好豪华啊。”
说完,就睡觉去了。
文中图片来自《秦时明月》剧照,侵删过了几天,他又在行宫的高处看到了李斯的车队,但已经不是盛大豪华,而是轻车简从。
嬴政立即想到是那天自己身边的人泄露了自己的话了。
原来是有一位宦官把嬴政不满的话悄悄告诉了李斯,李斯得知之后,觉得自己确实太张扬了,就立即大幅度减少了随从。
他十分生气,立即叫来那天自己身边的宦官来询问,干过的不敢承认,没干过的不能承认。
他一气之下把那天随从的宦官全部处死,这种气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对追求长生的执着。
杀死随从加上去年的“焚书”事件,卢生等方士们害怕了,他们担心自己找不到仙药,会受到秦始皇的严厉处罚。毕竟,他们是真找不到。
于是,他们有意无意地聚在了一起议论朝政和秦始皇。
侯生、卢生对嬴政个人以及所做的事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说他刚愎自用、贪恋权力、为人残暴,自恋到可怕。
侯生、卢生们越说越怕,越想越惊,谈论完直接跑路,以最快的速度溜了。
他们也没有跑路经验,保密工作做得也不好,嬴政很快就听说了这件事,自己最信任的方士们,骂完自己后,拿着自己给的钱跑路了。
被信任的人欺骗和诽谤,嬴政真是怒上加怒。要知道,嬴政轻易不信任任何人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他把侯生、卢生的议政与逃亡这件事定义为妖言惑众罪,他下令进行大逮捕、大审讯,被捕诸生又相互揭发,相互举报,这件事一共牵连了四百六十人。
嬴政将此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并通告天下,引以为鉴。
文中图片来自《秦时明月》剧照,侵删皇长子扶苏向始皇进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尚未宾服。诸生都是读书人,皇上用重刑加以惩罚,恐怕会引发天下的不安。
嬴政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扶苏的话,反而他派扶苏去北方到蒙恬长城军团担任监军,公子扶苏就这样离开了京城,离开了政治中心。
这就是被大家一直诟病的“坑儒”事件,与前一年的“坟书”事件合起来,我们称之为“坟书坑儒”。
其实“坑儒”的叫法并不准确,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被称作“坑术士”。这里的“术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张阴阳五行的一批人,也就是方士。
“术士”是方术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这两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术士”也读儒家经典,但是,“术士”更多是精通方术。卢生、侯生都是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术之士,并不是纯儒。
到了东汉卫宏作《古文尚书序》,才正式使用了“焚书坑儒”一词。
其实,秦始皇并没有真正打算消灭儒家,所焚的只是民间私藏的反动儒家经书,很多儒家著述被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有意识地保存下来。
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翻阅过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所引证的材料,不仅有诸子百家语,而且还有先秦诸侯列国史官的记载。
其实坟书这事并不是秦始皇的原创,秦朝商鞅时期就搞过坟书事件,当时是乱世用法,法家改革效果显著,比较有创新性,而儒家相对而言是比较保守的,而秦朝一直改革偏重法家。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嬴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统一了思想,控制了舆论,造就了包括思想在内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但是,嬴政的手段过于激烈,过于残酷,诸生可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些文化典籍可是浓缩了古人智慧的结晶。
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拿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事件,那样的话,格局未免有点小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看待也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
想一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各种因文字而入狱,是不是也是一种思想的统一?
明成祖朱棣,攻陷南京后,灭了不投降的儒生方孝孺十族,杀了八百多人,方孝孺可是标准的儒生,还是当时的大儒,这算不算坑杀儒生?
嬴政和某些人都错了,而大家偏爱骂他一人。
嬴政的“焚诗书、坑术士”一事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
我个人认为,这和秦朝的短命有一定的关系,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汉代儒生的过秦思潮,经学家对典籍被毁的愤怒,都是原因。
在时代背景下,他们会对大秦帝国的短命做出各种分析,总结各种经验,对于缺点和失误他们要大声批判。
这也源于文人对“焚诗书、坑术士”这类件事的恐惧,其次,他们想告诫历代统治者要善待文人以及文化。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资治通鉴》、《王立群读史记》、《史记·李斯列传》、《史记·儒林列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