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命运的两个极端有懵懂认知,最早是从杜甫先生的诗中得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时候,我常常天真地想,将朱门里多得快要烂掉臭掉的酒和肉匀出来一点点,分给路边冻饿濒死的人,让他们得以活命,似乎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呀!事实上,悲悯在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理想的世界,在那个早被尘封的岁月里,朱门的“酒肉”继续发臭,路上的“冻骨”依旧不减。
我去过不少繁华的城市,那里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生活富庶程度,堪比欧美;我也去过不少边地远野,有些贫寒之象,不忍入目。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档节目,名字叫做《变形记》。
城市少年的剧本如下。
人设:家境富裕、叛逆个性、挥霍无度、好逸恶劳、不尊重父母等。
表现形式:夜店泡吧、 顶撞父母、街头斗殴、沉迷网络。
故事开端:孩子与家庭、学校、社会格格不入。家人希望其通过变形改造,做回好孩子。
故事发展:前往农村,路途坎坷(可增加摔箱子等镜头表现孩子的吃不起苦)。孩子入住后的前几天,对朴素的农村环境百般嫌弃与抗拒,并伴有砸东西、语言和肢体冲突等过激行为。
故事高潮:在农村家庭的感化下,孩子幡然悔悟,决定以打工赚钱等方式进行补偿。
故事结局:回到城市,与家人大和解,父母连声感叹:“改造得太成功了!”
再来看看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相对就没有那么多波折的剧本。
人设:品学兼优、自强、孝顺、乖巧懂事等。
表现形式:家徒四壁,却仍然努力学习;父母外出打工、与老人一起生活;帮忙干农活、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故事开端:孩子身世凄苦,不仅缺乏优渥的环境,还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故事发展: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住大房子、第一次穿漂亮衣服、第一次吃大鱼大肉、第一次上精英学校、第一次拍艺术照……
故事高潮:在与新同学、新“父母”们的融洽相处下,对城市的不适应渐渐转化为熟悉。根据孩子自身的背景故事,节目组再安排久未见面的亲生父母出现、小伙伴亲手制作礼物送别等催泪情节。
故事结局:孩子怀着对大城市的迷恋和向往,回到农村,决定发奋图强、走出大山。
节目制作人曾明确表示:“《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让很多城市家长失去信心的独生子女病。”
从这番话不难看出,节目组自始至终都是在以城市人的视角来叙事,那些“改邪归正”的城市少年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农村孩子的加入,只是作为某种陪衬和“药引”。
这档节目热播了十几年,我跟着看了不少期,不清楚后来是什么原因取消了。对于这档节目的初衷,我实在不愿意狭义片面地去解读,但每当我看到命运和命运的碰撞,人性和人性的撕裂,我就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归属于弱势群体,内心难免就会挣扎、忧伤、困顿……
命运的两个极端,从古至今,已然成景,千年不变。一边是成排成列的盛宴和欢庆,一边是在雨水和寒风中颤抖的苦难和艰辛。
狭隘地说,竭力地从命运的这一端走向命运的那一端,或许就是努力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