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马克.吐温说过那样,“尽管历史并不重复自己,但它押韵”。对于这句话中真理的领悟告诉我们,为了更美好的将来更要了解过去,这一切要靠社会记忆,因为它是那只历史楼阁中的凤凰。
《神堂记忆》在调查方法,写作特点和理论支撑上很有借鉴意义。作者景军以社会记忆的视角,采用惯时性研究(P181页),将大川视为“时间之内的存在”,放在历史情境中加以研究,通过对大川人的访问,发现人们对苦难历史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段社会记忆对当今道德权威和政治权力合二为一(P25页)这种现象的重要影响,并从宏观角度解释了乡村与国家行动之间的因果逻辑。这本书极为难得,它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家族,一个社区,它极具代表性,有更广阔的历史色彩。那些遗落在历史长河中记忆,总让我联想到威廉. 福克纳的一句话:“历史它从未死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
一、《神堂记忆》概况
《神堂记忆》全篇两条线索、两个主题(P23页)。线索一是激进时代大川人的苦难经历,线索二是改革开放后大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复苏,特别是孔庙的修复。两条主线反映了大川人两个时代的不同命运。作者运用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即记忆的表述分析(P023页),延伸出本书的两个主题:人类的苦难,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和乡土重建。(P023页),我将书中内容,利用表格在时间线上描述历史进程,可能更有助理解这部著作。(附:大川重大事件表)
通过这个时间表格清晰地呈现出作者围绕“社会记忆”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的方法,由小见大讲述了真实的大川故事,再现了孔庙毁坏到重建的历史进程。全书共分九个章节,包括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恐怖记忆、苦难记忆、仇恨记忆、仪式记忆、族谱记忆、文化象征记忆和寻访记忆在陇中。在历史记忆、恐怖记忆、苦难记忆中通过孔庙的毁坏、重建、再毁坏过程,描述了民主冲突、移民、土改运动、文革、批林批孔等重大事件中大川人所经历的苦苦挣扎和极端的文化断裂。仪式记忆、族谱记忆和文化象征记忆,重点考察了大川的文化复苏和社区重建,是以宗教价值观及仪式性知识再现的尸体出现,仪式在危机中消亡,在辉煌时重现,从社会角度看,大川孔庙的重建暗示全力关系的重大抓变。作者通过“社会记忆得出:文化是发明创造出来的传统,社会记忆是被动的,一旦集体成员受到内在需要和外部压力的驱动记忆会发生选择性变化。
二、《神堂记忆》中的主要理论和重要概念
“集体记忆”是大川孔庙演绎出来的故事中最重要的载体,它是由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基础》、《论集体记忆》和《新约圣地的地理叙说》中提出的(P016页),用于研究家庭和族群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历史是如何被记住的。人们利用它去再现过去。
“集体意识”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欢腾”的概念。记忆的基础是集体意识,记忆用来解释现实,但是要借助社会框架。(p015页)
“共时性分析法”“惯时性分析”都被运用到田野志的研究中,一个是在时间之外的存在,一个是在时间之内存在,作者采用惯时性研究将大川视为“时间之内的存在”,放在历史情境中加以研究。(P181页)
“同代人分析法”,在大川的故事中,孔庙是核心,同代人对孔庙的记忆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同代人的记忆经历了一个集体整合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体利益对个人记忆的型塑。(P069页)
记忆一定要依托社会环境这个框架才能延续,这是作者提出的“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价值之所在。大川人的苦难记忆有身体上的包括,饥饿、被迫移民、强迫劳动、监禁以及死亡,从社会角度有宗教、家庭组织、传统道德方面的的政治攻击,这些集体记忆都表明一个受创伤的文化能否康复取决于是否有集体不忘的决心。通过集体记忆,本书作者明确提出,文化是被发明创造的传统,而且这种创造不是武断和随意的,是与习俗观念形成有机互动的结果。
三、《神堂记忆》带来的启示
极具代表性的田野研究对象。作者将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选为大川,是因为大川孔氏对孔庙有共同的记忆,无疑是社会记忆研究的理想场所,能有效地契合文章的主题,通过自下而上的个案研究,很容易把对社会记忆研究与共和国历史经历联系在一起。这是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
文化是被创造出来的传统而非历史现实。一个活力的新传统需要从社会组织中获得“一个持久的框架,将所有的会议细节,拟合一致”。作者通过大川孔庙在激进社会主义时期(P054)经历的破坏,考察人们有关强权暴力记忆如何表现在重建孔庙的集体思考与精心设计的庙堂仪式之中,一致的利益最终形成集体记忆,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即“发明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传统本身就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适应环境变迁而产生的,而且还在不断的转化。这也是本书给我的启发。
《神堂记忆》中关于盐锅峡移民的记忆,总能让我想起2012年河南周口的“平坟运动”,历史真的押韵。没有经过利益各方充分博弈的公共决策无异于灾难,特别是弱势方的缺位,势必导致不满情绪蔓延,甚至酿成社会冲突。这是《神堂记忆》给我的特别启示。
《神堂记忆》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利用访谈资料形成一部相对完整的的大川口述史料。然而,实现这一愿望的艰巨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p063页)这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想就这段话谈一些我对田野调查(口述史)几点想法。
一是记忆是每个人的权利。要让所有人都能回忆,历史才能接进真相。记忆决不能有特权,有的人可以有,有的人不能有,这是口述史料质量的关键。
二是口述史不等于真相,但是有它才能还原历史。因为口述史料确保无限逼近真相,只有留下这些口述史料,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历史,记忆的全面比“准确”更难达到。
三是口述史料的研究,不能片面深刻,应坚持多元记忆,坚持价值判断多元。总之口述史料是为了呈现真实的历史,汲取教训,推动进步。这才是《神堂记忆》给我最大的启示。
最后用一句阿拉伯谚语作为结束,“瞻前不如顾后”。
附:大川大事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