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六,我和老公带儿子参加一个英语家庭日活动。活动期间儿子没有好好跟随老师学习,还在课程结束后和一个小朋友打了一架。我和老公像接力赛一样,去拉住执意要去打架的儿子。别看小家伙才六岁多,愤怒的时候,力大惊人。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老公的情绪也上来了。
“嘁~连孩子的情绪都接不住,不成熟。”我腹诽,就在那个当下。
不管怎样,先倾听孩子,帮助他情绪降温。老公,让他自己消化去吧,我够了——每次都是他情绪绷不住,最后还得靠我来收场,每次我都是要承受他的情绪,他什么时候才能成熟点啊?
到家后,他坐在车里想静静,我带儿子上楼,就在我们要消失在彼此的视线里时,我回头看他一眼,嘴里小声骂了句“傻B!"
02
可是就在三四个月前,我们还时常彼此欣赏至深夜,日子过得如蜜甜。这么快就反转了?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七年必须要痒一痒?
当晚,我邀请他聊聊下午的情绪,被他拒绝。不愿沟通算了,再这样不成熟,早晚有一天分道扬镳——现在看来,这也同样是不成熟的想法。
到底是他真的不成熟、情绪控制力差?还是我对他有期待,期待他比我成熟?如果是前者,我应该怎么调整自己?如果是后者,我这个期待又是从哪里来?
带着诸多疑问,我翻开了《练习共情》。这本书从为什么沟通会失败出发,解释了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我们看不见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道出共情的本质,教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避免误解和冲突。

成功的沟通当然不仅仅是词汇之间的交换,在最真实的意义上,沟通是一种真正的情绪体验。(P28)
误会的产生就是由于信号处理不到位而预先设定的。我们只是高估了语言交流在交换信息总量中占的份额,然而,我们绝大多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非语言部分。
我们通常认为沟通就是说话、交流——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你来我往地好不热闹。但是书中却非常强调非语言的部分,这不仅包括你在沟通时的语音、语调、语速,还包括你的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的变化。
回想我跟老公之间就是这样。虽然我们没有争吵,但是我们之间出现了低气压,因为我的眼神已经传递出不屑。这一点在我和老公两天后的沟通中得到了验证,他感受到我看不上他。
如此一来,信息包含四个维度:
事实维度,即应该传达什么信息。(你想喝咖啡吗?)
关系维度,即我怎么看待你,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我可能会问你!)
自我暴露维度,即我自己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你很好!)
诉求维度,即我希望你做什么。(你也觉得我很好!)
根据这个模式,误会是这样产生的:发送者实际上想要发送事实消息,但接收者主要听到诉求层面,或者是发送者传递的是信息的关系维度,但接收者只关注到事实层面。
当发送者和接收者把重点放在信息的四个不同维度时,就会出现误解。
人们在沟通时发送的信息传递出四个维度:事实维度、关系维度、自我暴露维度和诉求维度。只有当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重点是同一个维度时,才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
与他人沟通时,如何才能做到自己的关注重点与对方的传递重点在同一维度呢?
首先,以对方为中心。停止脑中的评判,停止手中的事,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总是以对方为中心,让他感觉到被你理解了。
其次,保持觉察,抛开自己。我们往往太专注于自己,而忽视他人。所以我们在倾听时,常常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甚至为自己辩解,时刻保持觉察,赶走这些念头。
第三,走进对方的体验。 尽量去感受对方的感受,犹如把自己的脚伸进对方的鞋子。
最后,坦率承认自己的想法。没有什么比坦诚更让人觉得安全。
03
于是我试图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我和老公之间的情绪问题。
过了两天,老公下班回家,我向他发出了邀请——晚上我们聊聊各自的情绪和想法。他接受了。
我们约定时间放在儿子上床睡觉后,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以对方为中心)
老公借着情绪卡片,描述儿子大家那天下午自己的情绪变化。然后我们去找他生气背后的原因。让我没想到的是,他讲了之前发生的几件事中对我的不满。在那个当下,我很想为自己辩解,但是我忍住了。(保持觉察,抛开自己)
老公说感觉我不够重视他,觉得自己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我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尽量站在他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我感受到的也是如此。(走进对方的体验)
“你这么一说,我发现我的确有的时候太自我了。,不过你今天说了,我以后会注意。”(坦率承认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你看不上我。”
“并不是这样的,我觉得你很好,但是的确在情绪控制方面,我有些看不上。我希望你能跟我一样在这方面有所成长。”(坦率承认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他坦率的答应了,还跟我商定每天晚上睡觉前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家庭事务的沟通和个人成长的探讨。
这一晚,又是聊到半夜,但是聊完以后轻松无比。
04
所以“痒”还是“不痒”,不在于结婚的年限,而是取决于你和伴侣间是否能够共情。你的回应方式决定了沟通效果。你好你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