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 网络
广告的核心是人,而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则是有车一族。
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兴起,九零后等新一代人群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车辆越来越多,各个住宅区车满为患,马路上则因为车辆过多,导致常常堵车,而背后的逻辑则是汽车正在成为家庭的标配。
这个巨大变革的背后,则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且不说贾跃亭FF因为造车,当初才能融下巨资;蔚来汽车也是因为汽车概念才能达到百亿估值。可以说未来与车相关的产业仍将受到资本的青睐,每一个细分的节点,都有可能诞生一家超级独角兽。
而这此车辆则随着新楼盘的兴起,逐步开始进入地下车库,从而也开启了新的广告场景的兴起。
在这些场景的应用中,亿位云播则看好这些地下车库里的生意,希望借助于智能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受到了更多关注。
随着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上广告价格越来越高,易造假难监测也一直困扰着广告传媒业。与此同时,三大巨头则纷纷将眼光投向线下有形屏,让线下营销的价值越发显得更加重要。
线下广告或者叫户外广告,则围绕着生活空间、商业空间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要让行人流量变为广告流量,亿位云播就是开始瞄准了地下车库的数字化媒体改造和升级这个方向,来联合全国上百家城市合作伙伴,打造广告应用新场景。
车库是大多数车主必经之路,也是价值所在
想象下有车一族的人哪里最多?当然是地下停车场,毕竟开车就要停车,停车就要下车,在这个停车、下车走路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地方拥有天然的封闭空间属性,并且会重复观看,强制观看,视觉必达,这为广告宣传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人群角度来看,这个基数则是不断扩大。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底全国汽车驾驶人数达3.69亿人,按照近年来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估算,2022年全国车主规模将突破8.51亿人。
车主有消费能力,主动消费能力高,是品牌广告主喜爱的超级用户。
在一些大城市,利用出租车顶灯、车后窗等做的广告,无疑也是给开车的车主而看的,而正是因为这些车主,广告价值才显示更有价值。
据CTR车主人群调研报告,车主进出停车场次均停留15分钟,日均进出停车场1.7次,月均接触商圈4次以上,保证广告拥有高接触时间和频次。尼尔森调研数据显示,车主在9米弯道时广告接触时长为7秒,在16米长弯道时广告接触时长达12秒,保证广告有效到达。
数字化改造与升级是未来5G时代的首选
与传统的海报广告相比,未来车库广告的数字化、智能化、AI化将成为主流。
5G将在下半年开始逐步试点,而未来5G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上的改变,还将是我们许多商业形态的改变。就像2G、3G时代没有视频项目,而如今快手、抖音等的兴起,则是随着4G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车库传统的灯箱海报,未来也可有会被数字媒体所代替。
其实从成本角度来看,更换一套数字媒体的成本要远低于一年的人工更换海报的成本。根据目前大多数广告投放原则,广告海报设计、人工安装等成本都要加到广告费中,所以也因此让广告费价格高,难以下调。
数字媒体则不同,仅需配置一款40厘米大小的设备,就可以投放出高达200寸的大幅广告画面,而且还支持动态影像广告和声音,这是传统的海报广告所无法达到的。同时,基于云端管理、手机管理则让广告管理和投放更加方便,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维护的成本,同时也让数据可查,还可以借助统计功能、摇摇功能,实现更多增值功能。
车库作为一个广告场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签约就可以享有一定的独占权,这是传统线上广告万马奔腾所无法实现的垄断权。
规模化网络是竞争核心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
而这个“广”就是越广越好。要实现“广”字,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点位,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客户,说要投一个点位看看效果,可以说,只投一个点位还不如不投,肯定没有效果。这是为啥?这是因为基数太小,无法形成规模,也无法达到广告效果。
要形成规模效应,就要快速增加网点。针对单个三线城市来说,至少要达到200个点位,并且能占据高端地产的人群,才能初步有规模。亿位云播正联合全国上百家城市伙伴,整合全国各地的车库资源,来快速抢占车库场景。
高接触率、成就广告高到达率
1、几乎所有的车主都能接受地下广告媒体,近3/4的车主都很愿意积极地关注这一媒体
2、 每日多次重复接触地下停车场广告媒体,加深品牌影响力与记忆力
3、 商务阶层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从住宿、餐饮、工作、购物、休闲等多元化媒体环境出发,无时无刻不与这类群体高频率接触。
视觉冲击力强,吸引力更强
1、地下车库媒体只要以灯箱广告为主,设计精美,灯光充足,媒体关注度高。
2、 媒体位于车库出入口、主要通道、电梯等候间等高接触点位增强受众对广告的强行关注。
3、黑暗的地下车库环境中灯箱广告具备较强冲击力,更能有效的吸引到受众。
总结: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品牌都是盲目投放广告,可能消费者看完后就不记得品牌要传达的信息。与其大海捞针一样的广告投放,不如考虑一下能够精准到达受众并有效产生转化的车库广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随时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合作热线请扫码联系渠道运营总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