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冷知识?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先说说我自己一年多的认知流浪。
自2016年开始接触到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就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喜欢上了死磕自己,娱乐大家的罗胖。后来罗胖又搞了个得到APP,在上面邀请各类名家大师开设专栏,我订阅的第一个专栏就”雪枫音乐会”,试图培养自己的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试图终究还是失败了。然后开始了疯狂的订阅之旅,凡是新上线的专栏基本上都订阅了。正所谓越学习越心虚,当原本的认知边界不断扩张的时候,对未知的认知边界也随之越大。原本的认知体系和结构以及自恋全部被打碎了。我的无知暴露无遗。我感到深深的危机感,开始为曾经逝去的青春而懊恼不已。然而,时间不会倒流,光阴不会轮回,所有的现如今的一切,都是以前没有好好积累的果。我如此饥渴、如此渴望自己能够不断地成为我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认知迭代成了我们这群不断精进的人的共同话题。我加入了社群,在那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鼓励、一起参加线下活动。我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嗨着……。
可是,自嗨时间久了,渐渐发现自己失去了灯塔的指引,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前方有没有一个令我为之兴奋、为之激动的目的地以及为我欢呼的人群在前方等着我。我开始怀疑那所谓的认知迭代,真的能够让我迭代吗?我的知识焦虑是不是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待斩的羔羊”?所谓的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不是就是利用了我对知识的焦虑而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韭菜收割?
我不得不停下匆忙而凌乱,略显疲惫的脚步,回想过去这段时间的努力与付出。今年到现在读的书可能是我毕业16年以来的合计还要多,我开始在乎我的注意力开销,取消了很多无效的社交,不试图去管理时间,而是与时间结伴同行。可是我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还是会感觉到迷茫?
认知迷茫是由于我希望我的努力与付出能够得到及时回馈,能够给我的生活质量带来快速地改变。希望今天付出,明天就有回报。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希望成为游戏里的角色,每打一个怪,甚至只要在线时长就能得到宝物,获得经验值、生命值的增加,每2H就能升一级,技能就能翻番增长。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能够从游戏中找到自我满足感的主要原因吧。我与时间结伴同行但我对这位伙伴的了解知之甚少。我忽略了时间的复利效应,记得笑来老师说的,一切都是靠积累,如果积累的量不够,是没有办法实现跃迁的。可是要达成积累从量到质的变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很漫长,漫长到你无法耐下心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继而开始怀疑你的努力是否值得。于是,当一切如此现实的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面前的迷雾渐渐消散了,既使因远行而失去了灯塔的指引,但至少我可以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星斗,调整我们前行的方向。不断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更重要?让那个最重要的来指引我们的选择,所有的困惑就能如拨云见日般清晰而耀眼。在它的指引下用坚定而不懈的行动消除迷茫。
认知焦虑,来自于我们虚假的勤奋。订阅专栏也好,收藏文章也好,其实都会误将这种订阅和收藏当做了学习本身而自我安慰。但我们却会因为工作忙、照顾小孩等而不去打开他们,学习他们。我们当初为了赚钱去卖红酒,但卖着,卖着,我们把生活的目的就当成是卖红酒了。我们误把赚钱的手段当成了我们的目标。我们把订阅、收藏、参加线下活动、参加社群当成了目标,以为参加得越多越好,越多收获就越大。然而,事实是我们根本没有去看,去思考,去学习。所以,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升级自己的大脑,进行认知升级实现人生价值。当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好好思考我们实现目标的路径有哪些?哪些是需要掌握的最少必要的知识?然后形成自己达成目标所需的知识路径,减少我们由于知识过载而导致的系统错乱甚至崩盘的风险。
当你大脑中对自我的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形成了具象框架的时候,你就能利用有限的精力聚焦在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整个知识的框架以能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地问自己,“这个知识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还是以后才用到?”从而避免你犹如陷入知识迷宫后而导致的虚假或低水平的勤奋之中。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冷知识。冷知识指的是琐碎的、庞杂的且鲜少人会去注意的知识。冷知识是指哪些在你所形成的知识框架之外的知识。这些冷知识虽然偏但并不代表他没有用,而是在现阶段这些知识不是我们最优先去学习的知识。我们要实现认知迭代除了有坚毅、冷静的目标之外,还要靠理想的拉动和坚持的推动,不断地知识积累,最后我们还要用高效的、结构方法去不断加速填补知识空白,实现个人跃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