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初开始,单向君一直在默默寻找一个人。
ta 是我入职单向空间以来“认识”的第一位读者。“认识”二字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其实我们并不真正的认识彼此,不知道 ta 姓甚名谁,是男是女,也不知道 ta 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说“认识”是因为我们每天的线上交流,我知道 ta 早晨起来时是什么心情,知道 ta 最近经历了什么,甚至知道 ta 有没有和男/女朋友吵架......
和这位粉丝的交流来自单向历推送。每天单向历留言中总能出现 ta 的身影。持续了将近三年「早安问候+心情寄语」到今年三月,戛然而止。
但我们和粉丝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一直在继续。开书店的 15 年,我们遇到的读者,与他们发生的联系数不胜数,在这里认识形形色色的读者,是开书店最大的乐趣之一。粉丝跟着我们,从圆明园到蓝色港湾,从大悦城到爱琴海,从花家地到东风乡,从北京到秦皇岛,从杭州到上海,一路走来,故事就没有停止过。
今天,来自单向会员俱乐部的读者朋友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和单向空间的故事。
@ 大白Jiashi
职业:品宣
城市:杭州
与单向空间相识 12 年
单向十五年了,真不容易啊。十二年前(2008 年),我去北京考试,不知道在哪里听说北京有个书店叫单向街书店(对,那时候还没有改名单向空间)。带着文艺青年的执拗劲儿,我一个人转了好几趟车去了圆明园店,下车的时候天都黑了,那时候手机也没导航,我就顺着小树林一直走,也没人,走到后面都有点害怕了,正想放弃的时候,看到了前面的灯光,心里就笃定了。进去后感觉书店也不大,我也挺害羞,随便翻了几本书就出来了。
后来再也没去过圆明园,也没去过其他新开的那些装修更好更大的书店空间。再后来,单向空间开到了我所在的城市。看到书店的灯光,还是会很安心。可惜阿那亚太远没法到场,预祝单向十五周年生日快乐!
@深蓝
职业:从事研发工作
城市:北京
与单向空间相识 7 年
六年前的夏天,我还在为了考研努力复习。在住处待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跑到单向街买杯咖啡蹭冷气。门口的椅子上经常有几只猫懒洋洋地袒露肚皮,但不太喜欢人类接近。夏日酷烈的日光被爬山虎倾泻而下的影子遮蔽,可以在窗边沙发里戴着耳机专心刷题。
经年之后再路过那里,单向街已不在花家地。
@王鹰Jessie
职业:大学老师
城市:沈阳
与单向空间相识 2 年
第一次去朝阳区的店,得知店要关了,逛书店的时候,某个大学的教授带着学生正在进行视频拍摄采访,内容正是“大众对实体书店的看法。”
这是我唯一一次逛单向街书店的经历,拍下了一张有着日历墙的书店一角,有光束射下,感谢它给我们日常无趣的生活带来光亮,让每一个独立的灵魂都有处可栖。
@若蝶
职业:编辑
城市:山东
与单向空间相识 3 年
2017 年夏天,路过花家地,第一次走进单向空间,寂静的小院、满墙爬山虎,阳光穿过枝桠细碎地洒下,那是明媚的夏日时光。2017 年深冬,来到爱琴海,单向空间的第二站,书籍可以温暖一个冬季的寒凉,也温暖着游荡在北京的人儿。
此后,那便是一个无处安放自身时的去处,一走进,心便平静下来。
2018 年冬,花家地店闭店搬往东风乡;2019 年深秋,爱琴海闭店。
那些日子里,我也曾告别一些东西,现在想起,总觉得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了。有些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再见,而有些告别却成了再也不见。可我们都是不畏流浪的孩子,既然要流浪,就要用尽所有姿势。
@杗之
职业:自由创作者
城市:成都
与单向空间相识 4 年
之前我并不知道单向街。大概是大学二年级吧,我偶然间知道了「单读」和「单向历」。一开始觉得单向历蛮有意思的,有时候我会因为单向历推荐的某句话,就去看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甚至震惊于那样令我感同身受的字句;「单读」的内容很吸引我。当时,我正处在人生抉择的一个路口,我不知道人生该走向哪里,一度茫然无措,我寻求拔离泥沼的力量,我开始读更多的书籍,单读很多的文章给了我启示。
我记得我曾经还在某个社区 app 上推荐过「单读」,我总觉得一定会有和我一样困顿的人等待着继续坚持的讯号,这也算是支撑我持续行走的一个重要的体验。后来我去鼓励更多的人,把力量传递出去。
我在那个文字社区认识了很多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与我一样,困顿于生活、学业、家庭编制的小世界里,有些人以为只有结束生命才能获得新生,那是我第一次突然意识到一个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黑暗将至之时就没有任何抵抗之力。单向空间能提供的是一颗种子,他们需要自己去供它生长,抵抗力是那颗种子成为一颗大树的过程中酝酿而出的。
@欧卉靖
职业:市场公关
城市:珠海
与单向空间相识 7 年
对于单向空间的一切认知来自线上。大概是 2013 年的时候有个舞蹈老师在北京的单向空间办了一场沙龙活动,发推文到朋友圈,我看着挺好玩就关注了,所以单向街书店一不小心就这样在我微信里躺了很多年。当时出单向历还没像现在这么火、这么多品牌联名,那时还在上大学,读的文化产业管理,很多同学都对类似的文创书店很感兴趣。这些年,单向街的风格始终如一,文化深度和衍生活动的活跃度都很出挑,在商业化的今天,书店作为一个商业体仍能保持住自己的文化个性,还是非常吸引人的。
@卡蓝
职业:内容编辑
城市:成都
与单向空间相识 6 年
我有在书的扉页上写日期和名字的习惯,查了下是 14 年 7 月 22 日。那时正暑假,所以是在潮湿闷热的成都的暑假,我买了单向街 003《复杂·性》这本书。但是我已经忘记自己是怎么买到这本书的了,所以只能归因于偶然。
不过一旦开始阅读《单向街》了,我就停不下来了,但是要精确说出理由又挺难的,就是觉得读起来很舒服,心向往之,有点精神上的独处空间的感觉。或者是熟悉的朋友,不见面聊一聊总会惦念。
再后来,我通过《单读》才知道有单向街书店的存在。虽然我没去过北京,没去过单向街书店,但是书店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我的记忆总是觉得东风乡有点像格非小说里的江南一样,若即若离的。
熟悉感的来源,还因为有群里一直与我们交流的编姐,活在言说中的胖梨,以及源源不断的书。跟编姐的交流虽然仅限于打字,但我感觉字里行间都是一种安慰。可爱的胖梨,我给她买过一个猫爬架,当时考虑欠佳,现在已不能胜任她的体型了。不知道我给她写的诗,她还记不记得。
通过书店这个平台搭建的网络空间,我还认识了 jian、阿唐、照影、蕾拉小姊姊、一念、小紫这些共读的好友……想起来有时候会偷偷一笑,遇到你们,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大鲵啊
职业: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机械行业工程师
城市:南京
与单向空间相识 4 年
认识单向空间差不多四五年了,最早是看见一个公众号和单向空间的互动,内容是许老师的十三邀。之后经过一些了解加深了对单向空间的了解,从许老师的十三邀访谈开始,到由 57 老师开始主编的《单读》系列 MOOK 以及每天在撕的单向历。还有许老师低沉的声音的单读音频,我总是在睡前听,比白噪声管用多了。还记得在许老师的单读音频里听到花家地的海棠花开了,想去看看,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北京。很可惜最后单向空间搬离了花家地,我也没能看到那些海棠花。
我想,单向空间或许带给我某种精神上的联结,或许我离北京现实距离很远,但精神距离却可以很近。虽然总是打趣说单向空间外看乌托邦,实际富士康,但我还是希望单向变成一个小小的乌托邦,里面的大家都能很开心。虽然没啥机会去单向工作,但还是想着自己努力工作,多赚点钱,买单向空间的书以及其他产品,为这个小小的乌托邦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强烈推荐许老师的单读音频,催人入睡效果贼好。
@染素
职业:在校学生
城市: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弥勒市
与单向空间相识 5 年
「单读」不管是页面设计还是推荐内容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在单向一眼发现《蜜蜂与远雷》,后来找书都在单向了。了解许老师是因为看了几期《十三邀》就爱上了他的说话方式和个人魅力,也是在这个时候真正去了解单向空间,知道单向空间的“辗转搬家”的历史等等。
感觉单向空间的理念和追求都是和自己有共鸣的,然后疯狂安利好朋友,天知道看好友关注从零到八我有多开心!
我觉得单向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而不是单纯的书店了。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单向的观点信仰所吸引的。其中,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单向对于个体的认同感,尊重个体,给大家表达自我的机会。
疫情期间看到单向推送的时候,真的很难过,害怕单向真的会有最坏的结果。不过幸好你们还在!后疫情时期,我通过单向空间全新的活动策划,更深入地了解单向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日常。不得不说,单向人是真的每个都很暖心!而单向对于疫情的活动策划也让我觉得单向永远具有活力,这是大部分书店所没有的。总而言之,喜欢单向,并且为这份喜欢感到自豪。
@VM
职业:金融
城市:天津
与单向空间相识第一年
我是今年才开始认识单向空间,因为年初的“走出孤岛,书店自救”活动深受感动而加入。虽然我还没去过单向空间,却能在每天开冰箱时与冰箱贴上的书店相遇,从亲手触摸出自单读的每一页纸张和阅读每一行文字感到慰藉,更在与单向空间伙伴们的交流中获得温暖。希望有情怀的单向人和爱它的小伙伴们一起守护它的下一个十五年。
@闫维旭
职业:航天
城市:北京
与单向空间相识 6 年
我以为我是今年才开始认识单向街的,也是因为单向发起的“走出孤岛,书店自救”活动慢慢建立了纽带,跟着单向,慢慢认识了项飙老师,许倬云老师,书单也慢慢丰盈了,人生也感觉开阔了许多。
不过最近翻出自己一篇七八年前的稿子,谈论关于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的,里面竟然就提到了“单向街”,原来渊源竟然那么深。希望单向街一直都在那,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始终屹立成读书人心中的一岛,温暖和力量的所在。
@玥
职业:公司职员
所在地:湖北襄阳
与单向空间相识 5 年
大二暑假听书偶然点击到单读音频,认识到老许,返校才发现自己有借一本老许的《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巧合之下又被老许的魅力折服。在单读音频里得知单向空间书店的,渐渐萌生去北京看一看书店的念头。
17 年实习结束,工作稳定了,去了花家地店,当时奔着见老许去的,不过老许没见着,在书店待了半下午,晚上还参加了一个沙龙活动,记得嘉宾有小河,那天的下午书店人很少,我就和 Lydia 对坐,肆无忌惮地拍了几张她的睡姿照之后就悠闲的逛逛书店,看看书,走前买了 18 年的单向历,满意地离开了书店前往火车站回家。后来杭州开了分店,也还是没办法经常去店里。
虽然结识书店有五、六年了,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书店的联系并不紧密,一直是默默关注单向,直到今年因为孤岛计划和单向才有更多的联系和互动,这样回看觉得之前自己像是散落在遥远地界的一个孤岛,但因为疫情,单向带我走出了孤岛。
@刘同学倚楼听风雨
职业:策略VP、御风牧云郎、PPT艺人、小朋友指挥家、大自然的搬运工
城市:北京
与单向空间相识 13 年
圆明园东门哪能叫弃置小院,明明是气质小院。那时候武哥、小飞还没在,老许也能经常见到。刚毕业的时候迷茫,但我仍旧保持着小时候逛书店的习惯,周末坐很久的公交,加上单向街当时离大学近,迷茫+怀旧大学情怀+沙龙和书吧,简而言之就像人间的一切机缘巧合。后来小院总没人,除了周末沙龙以外,员工比客人多,书店从圆明园搬到蓝色港湾,当时还伤心了一下下。那时候老许还写了篇文章《不需要苍白的感怀”》。
我的确觉得这家书店能够存在有诸多因果,是北京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原因之一。如果单向空间没有了,对我而言就是一段故事过去了。
@Vivian
职业:学生
城市:北京
与单向空间相识 5 年
认识单向空间是初中的事,现在已经有五六年了。刚开始只是偶然搜索书店推荐的时候看到了,在大悦城离我也很近,就去探险,结果发现氛围好好,一下子就爱上了。之后每次去大悦城都要带着朋友来这里转一转,当时也没有特别多零花钱,就在书架站好半天才选出一本最爱的书买回去。后来搬家了,也就没有机会再去了。年初通过单向发出的“孤岛会员计划”,和单向建立了新的纽带。
单向十五周年快乐,日后一定还会有机会去实体店看书的。
@Miya
职业:旅行设计师
城市:成都
与单向空间相识 5 年
在北京 7 年,一直和单向空间很有缘,自 2015 年就搬到西坝河,平时周末都喜欢去爱琴海的单向街,翻翻新书,喝杯咖啡,也抱着电脑办公过几个下午。参加过几次讲座,印象深刻的是李银河那一场;16 年 8 月,参加陈丹青关于花园街 27 号的谈话会;17 年 10 月,和旧时老友来此小坐,还偶遇了朋友。2019 年的最后一天,爱琴海的单向空间闭店前,我去买了本书告别。没想到,转年疫情爆发,我在 2020 年 4 月也离开了北京。
我最喜欢的还是花家地店,想念满墙的爬山虎和一楼贴满的日历墙,回想起这些点滴都不自觉地笑起来,都是关于北京和青春的美好记忆。祝单向街十五周年生日快乐,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书有墨香,钱有铜臭,一家书店光有气节、墨香是不够的。开书店必定会沾染世俗之气,踏进书店门槛就是顾客,在书店工作的我们必定要以礼待之。
你们是顾客,更是天使
“对陌生人热情一些吧,他们可能都是天使的化身。”这是写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门框上的一句话,如今字迹斑驳,人们却也能识出分毫。走进书店的人,因为拥有相同的爱好,很容易就有熟悉的感觉。身处在浪潮汹涌的时代,只有热爱书店的你们才能体会“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是多么奢侈,也只有你们,是我们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因为你们,书店变成了一个绝妙之地,我们有幸在这间网络时代中的“避难所”中相遇,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故事,讲予彼此听。
P.S. 本文截稿的时候那位读者出现了!因为时差的关系每天的打卡开始变得不固定,那就在这里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吧!
「对话的精神」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
全部日程
▼
* 分会场北京、杭州、上海的书店沙龙与演出活动
将在整个 10 月内持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