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词开阖顿挫、雄浑悲壮的风格,热血澎湃的家国情怀,感染了多少后人?这些慷慨激昂的浩然之气,丰厚强韧的生命之力,从他的字词间急射而出,义无反顾,壮怀激烈,从气象意境中给人以强大的感发力量。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赏心亭:北宋丁谓重建。在当时建康下水门的城上,下临秦淮河。见《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遗址在今南京水西门。
秋无际:一片秋光,无边无际。
遥岑(cén 涔):远山。目:眺望。动词。这三句是说作者举头远望,群山也似含愁带恨。山形不一,好像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jì计)。
江南游子: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作词时在建康,所以自称客居江南的游子。
吴钩:刀名。据说这是吴王阖闾时的一对金钩(宝刀)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这里泛指普通的佩刀。
脍(kuài 快):把鱼、肉切细叫脍。动词。尽:尽管。季鹰有没有归来?季鹰:西晋时人张翰的字。他是苏州人,在京城洛阳做官时,因见西风吹起而想到家乡的菰菜(即茭白、莼(chún 唇))羹(即莼菜羹)和鲈鱼脍正好上市。说道:“人生所贵在于能舒适如意,怎能为了求得名望和爵禄而羁绊在千里之外做官呢?”便奔官而归。事见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休说”两字,即是不同意张翰弃官退隐的做法。
求田问舍:见张元干《水调歌头》注。刘郎,指刘备。这三句表示不愿只为个人打算而去置买田地房屋,被有识之士耻笑。
流年:岁月匆匆过去,如同逝去的流水一般。
树犹如此:借树比人,慨叹岁月空度,壮志难酬。见《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已皆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桓公,即东晋桓温,庾信《枯树赋》作“树犹如此”。
倩(qiàn 欠):请。
红巾翠袖:原指女子妆束,这里指歌伎。
揾(wèn 问):揩拭。
【赏析】
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南归已有五年。
上片一开始就点染出一幅江南秋景:流向天边的江水,苍翠凝愁的峰峦,夕阳垂地,孤雁哀鸣……这满眼秋色,引起词人无穷的感喟:七年前自己“突骑渡江”,满心以为报国的志向即将实现,哪里知道腰间宝刀一直空悬,至今一事无成。想到这里,不禁悲愤难禁,“把栏杆拍遍。”但还是没有人能领会自己的心情。
下片运用三个典故,将“登临意”曲曲道出。作者表示既不愿意像西晋张翰那样为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以名士风流自炫;也不想效法三国许氾只知购营产业而被有识之士耻笑。他赞赏东晋桓溫的振旅北征,也迫切期待能提兵北伐,以收复失地。令人可叹的是朝廷以主和为得计,主战派不受重用,作者也被投闲置散,难展抱负。如今登高望远,只能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与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相比,两人的爱国之情是一致的。
本词以写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汇成一片,孤愤直抒,豪气凌云。下片采用反衬手法,层层阐述,通过历史人物,反衬出自己“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心情。“休说”“怕应”都是否定疑问的语气。末三句以反诘照应上片结句,开阖顿挫,显示出辛词雄浑悲壮的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