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活的年代,在战国后期,与张仪、韩非的生活时代有交集。实际上,从《史记》看,屈原和张仪频频交手。
屈原是个什么人物,我们一般认为他是爱国者的代表,还有人说是英雄,我们端午节纪念屈原,多是以爱国的名义来纪念的。
实际上,屈原政治上没有过人的主张,也没有说得出口的政绩,是个不成熟的政治从业者。
他真正的成就是作为诗人的成就。端午节纪念一个诗人,或许还说得过去。
那么,屈原为什么被塑造成一个爱国者了呢?
屈原,《史记》记载是楚国的大夫,是楚王旁支的弟兄。楚王姓芈氏熊,屈原是芈姓屈氏。这个关系,也算本家,关系不远,称得上贵公子。
据说楚王听信谗言,尤其张仪的挑拨,放弃合纵的战略,而投靠秦国,屈原对此很反对,因此政见不同不受重用,甚至流放而不得志。
即便我们说这些史实是存在的,那么屈原是怎么爱国的呢?
纵横两个战略,在战国都有市场,都有支持者。这算不上一个政治家的创建,屈原是其中一派的跟随者而已。
在具体做法上,几乎没有任何可称道的事件,然后就流放到最后死去。他的爱国如果有,那也是一个书生的内心世界。
以死明志,是英雄吗?如果在战场或许还算得上,但在流放期间而自杀,怎么看都值得商榷。如果自杀可以成英雄,那么,战死沙场的那些人是不是更应该被纪念?
中国历来左右民间老百姓认识的,戏曲功不可没。
这还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屈原这个人在历史上到底做了些什么?史实在哪里?其实,我们能知道屈原的材料太少了,并且大都来自《史记》。
而《史记》是部什么书?是司马迁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的经历的郁闷大家是知道的,他写屈原其实在写自己。用笔用情很下功夫,这不是偶然。司马迁是借这个人这些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委屈。
这才是根本。
也就是说,屈原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而那些事未必真实。至少仅仅来自《史记》的材料,是可疑的。
司马迁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学家。
其实,后世很多学者都怀疑司马迁屈原列传以及楚本纪的真实性。这也是千百年来,可供学术层面的屈原研究非常之少的原因。以至于老百姓甚至学者都沉浸于各种传说中。
在这个前提下,屈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被流放,还是被楚王派遣完成特殊使命,还是与楚王妃有染而被追杀,种种有故事的故事,其实都难以考证,仅供谈资而已了。
我们现在可以理解的,可以确定的是,屈原是有这么个人,但做过哪些事不好判定,不过,最可信的是,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文人,是很有成就的诗人。
屈原本质是一介书生,文采超然,以贵族身份,在朝供职,关心时政,但见解平平。这一点,非常像后来的曹植。
屈原当时有另外一个贵公子,叫韩非。韩非不著作文学,而专写政论和时评,是个真正的政论家。屈原在政治见解上,和韩非差得不是一个档次。
和曹植相似的一个文人,屈原的文学成就不可小视。其开创了个人咏叹的先例,使得文学从众人口头创作而进步为文人个人创作,即便不是绝对的开创,也是诗歌创作的分水岭。
尤其他开启了一代文风、一个文体,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屈原的风格,其实也有环境因素,楚国文化本来就有韵文的传统,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就是韵文,也就是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如何赞美屈原,都不为过。但要说他是位爱国者,即便是爱国诗人,其实也难以成立。我们看看,他是怎么爱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