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本杂志叫《时代周刊》,它的创办人亨利·卢斯,对美国人性格的养成是当时整个教育制度的总和,这句话的评价来自于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金斯。这本杂志处于一个新兴中产阶级新起的时代,和现在中国的时代是极其相似的。不同的只是行业,从《出版人》这本书中,我们读出了亨利·卢斯最关键的那句话: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去生产一本新闻周刊。
1920年,整个美国正在进入城市化的阶段,整个人口城市化达到51%。城市化并不是像想象中的更丰富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更光明的前景,而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将面对更激烈的挑战。当时那些在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评价城市有一句应景的话:“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不是因为生不出,而是因为在城市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要高于农村,所以都不生了。
城市化一定给社会带来两个结果:
第一,你的博弈环境变的极其复杂,每天面对大量的陌生人,有的善意、有的恶意,所以你的焦虑心变的重。
第二,纸醉金迷的生活就摆在你的面前,每个人都想往上爬,欲望被放大。
又焦虑,又有欲望,这就是新兴的中产阶级。
那这些是高端用户呢?还是低端用户呢?说不好,说低吧?可能他们财富状况不错,而且还见多识广。说高吧?他们整个脑子,甚至是见识,还留在底层人民那儿。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
当时高端的有《纽约时报》,低端的有“黄色小报”(用黄色动画来骂富人的小报)都无法完全满足这些新兴中产阶级,这就是亨利·卢斯的机会。
怎样迎合这个新兴中产阶级的市场?亨利·卢斯的方式是:内容在高处,服务在低处。方法很简单,内容和题材要固守高端,毕竟要引领这些人。在表达方式上要摆脱《纽约时报》老古板的笔法。举个例子,两个政客见面,本来报道就可以了,但《时代周刊》不会,它会劈头上来一句“锋利的舌头吐出柔软的语言,于是善意就呈现了。”还有,如果哪个洲搞政策辩论,它又会劈头来一句:”有人希望冷,有人希望热,有人希望这件事已经在水里煮了9天。”然后再开始报道这件事。
中国2015年城市化占比已跨过56%,现在也许更高,美国当年新兴中产阶级大规模涌现的时代会再现中国,从亨利·卢斯的观点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