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借人修己

借人修己

作者: 雪莲_432f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18:19 被阅读0次

    今天参加了小利组织的读书会《当我看见一个人》,李雪老师写的。大家讨论了许多与孩子有关的话题。过程中,我说了一句话:要看见孩子,先要看见自己。

    小利当时问我能否多说一些,我竟一时词穷。我是顺着自己当时的感受说的,倒一时没有想过里面的逻辑关系。

    过后,我仔细想了想,举个例子可能会容易理解一些。比如,曾经我和孩子约定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子产品。然而事实是,她经常会超出时间。然后我就会很愤怒,有时能处理好情绪,有时处理不好这股火就会烧到她。

    《当我遇到一个人》里限制是伪造的爱这一章节说到:

    “父母真的不必这么操心忧虑。孩子吃糖,吃到血液含糖量平衡了,干嘛还要继续吃?看电视看到眼睛累了,自然会去做别的,这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为没人愿意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怎么难受怎么来。如果人类这个物种进化到今天,还要靠限制才不至于把自己搞坏,那么这个物种早该灭亡了。”

    这个说法我是早就认同的,但是每次看到女儿看电子产品时间长了,我就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把头脑认同的这个道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于是我就在限制时间和不限制时间之间来回穿梭,把女儿也弄的混乱了。

    直到我读到“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这一章节说到: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不被爱的恐惧—这是我添上去的)。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所以,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需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看到女儿玩电子产品就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因为我小时候我的父母是不允许我看很多电视的,如果不听父母的话,父母会生气。对小时候的我来说,父母生气了就代表他们不爱我。所以,我潜意识里就认同了父母的信念:看电视是不好的,伤眼睛,还上瘾。并且还加上一条:看电视多了=不被爱(看起来很荒谬,但就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我成为了父母,当看到女儿玩电子产品时,这个信念就浮现到了意识层面,引发了我的焦虑和恐惧。这个感受很不好,于是潜意识就想解决掉让我焦虑和恐惧的外在诱因,愤怒的情绪就出现了,因为从过往的经验看,当我愤怒时,女儿就会听我的话了。愤怒的情绪是被我的潜意识当成工具来使用了。

    还有一个层面,因为我爱女儿,不想她经历我所经历的不被爱的恐惧,所以希望她只做我认为是安全的行为,一旦她做了安全范围以外的行为,我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把她拉回来。

    当我看到自己的内心原来是这样运作的时候,我决定放下那个父母给我的限制性的信念:看电视多了会怎样怎样,看电视多了=不被爱的信念。修改自己的信念为:我的女儿会自己选择她感兴趣的东西来学习和体验,她的内在智慧会指引她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无论她喜欢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的爱她,不会让她经历不被爱的恐惧。

    后来我就可以很平静地面对她看电子产品了,并且我可以看到:她在看抖音时学到了很多有趣的手工制作,她很开心,在看电视剧时经历了情感的跌宕起伏,看到了美好的环境和人,丰富了她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好奇地问问她里面的情节。会如果我又升起了不舒服的情绪,我就向内觉察,把新的信念跟自己再说一遍,大部分情况下都能释然。

    这样不知道有没有解释清楚我的那句话:要看见孩子,先要看见自己。在看到了我的潜意识中的两个限制性信念,并且放下它们,让自己灵魂自由之后,我才能看到孩子在她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丰富的感受,当我看到她的感受时,爱就产生了。

    我们可以在平时与孩子的互动中,多去连接自己的感受,看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受,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现,这些感受与我们童年的经历有关。看见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让自己灵魂自由,才能真正看见孩子。

    亲子关系如此,亲密关系亦然。

    借用很多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借人修己,借假修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体验到真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人修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zj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