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弱者发声的人,是不是强者的帮凶?
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有感触,也有很强的争议性。
比如之前西安地铁女乘客被保安拖拽事件,在拖离的过程中,当事女子个人物品散落一地,身体更是被大面积裸露。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40347/b1fb38296888c389.png)
围观的乘客不可谓不多,但站出来阻止的,怜香惜玉的,一个也没有。
看到这,估计很多人会说,这是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然后直接得出:不为弱者发声的人,就是强者的帮凶的结论。
但是之前广西钦州也有类似的一个案例,一女子凌晨遭前男友强行拖拽,欲塞进车内。女子强烈挣扎并呼救,随后,一辆路过的汽车司机下车及时制止,周围的市民也随即纷纷上前进行劝阻,于是该男子只好放开女子驾车离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10140347/b3eaba6d600dd934.gif)
你看,同样的拖拽事件,为什么一个漠然围观,另一个仗义相助呢?
01
其实事情的真相是,根据警方通报,西安地铁事件中,该女子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柔弱,一开始是因为该女子打电话声音太大,吵到了车厢里的乘客,她对面的乘客陈某提醒其小声一点,随即两人发生了口角,并引发了轻微肢体冲突。
于是地铁保安前来制止双方的冲突,并要求两人下车处理,但该女子拒绝下车,并持续大声吵闹,严重影响了地铁公共秩序,所以才出现了地铁保安强行拉拽该女子下车的情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有问题,该女子是大声吵闹,并与乘客陈某有轻微肢体冲突,扰乱了地铁的公共秩序;而地铁保安则在处置冲突的过程中,不冷静,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了。
所以并不是他们不为弱者发声,更不是什么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
确实,现实中也有很多漠然围观的例子,但更多的并不是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而是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在起作用。
也就是,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现场的人那么多,大家都以为别人会去帮忙的,结果就是现场的旁观者数量越多,大家越不愿意去承担责任。
「破解之法」也很简单,就是你指定一个人去帮你,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只要这个人不是什么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之徒,大概率都会去帮你。
02
罗翔说,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训他人的人,往往自己是败类中的败类。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奇怪,愿不愿意为弱者发声,这是人家的自由(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要动不动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别人。
道德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法律是对一个人的最低要求。这句话,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但很多人还是认识不到这一点。
而且你会发现,对自己要求越低的人,往往对别人要求越高;对自己要求越高的人,往往对别人要求越低。
前者往往是「小人」,后者往往是「圣人」。
再一个,弱者并非全是好人,强者更非全是坏人,不是说,你弱就你有理。
很多弱者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心理,我称之为在弱势文化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弱者心理」,那就是期待强者的道德水平去破格获取,也就是期待能天降救世主,这个救世主既能为他发声,又能给他雪中送炭,还能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
想什么呢?
一个不愿意自救的人,谁也救不了。
绝大部分国人都有深重的「等靠要」思想,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实在靠不了,就靠上帝,靠菩萨,靠老天保佑,唯独不能靠自己,自强自立。
最终你会发现,除了靠自己,你谁也靠不了。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以上,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