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动
一直默默在关注地产成本圈的文章,每篇分享多多少少都会触发一些感触。新年伊始,我觉得我也应该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于是趁着跳槽旺季来临,结合自己近两年的求职面试经历,发表一些拙见,希望对正打算求职的同行有所帮助。
2017年,我先后换了两次工作,实应避免,但为何要换工作呢?原就职的某地产公司是行业内“被虐最惨的前十名”中的一个,可谓是对乙方各种“抠”、各种“扣”,很多时候是无理由的克扣,审计克扣起来不需要讲理(ps:各位可以自行想象是在哪个房企,名字就不做说明了)。
其实在这样的单位待久了,文化也就适应了,被虐习惯了,还是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而我之所以要出来主要是公司人事变动,区域总经理变更,下属公司要集合在一起上班,发生这种变动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只能选择重新找工作。
过程艰辛
第一家,面试的是融创。收到融创人事的电话,还是挺高兴的。刚好有个老同事在融创,顺便沟通了下,了解到融创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的——融创成本管理职能分招标、成本,成本负责拿地测算等各种事宜,具体算量部分由跟踪单位完成。这种模式符合我的求职意向,于是我再追问老同事,他是如何进的融创,有没有特殊要求等等。老同事是直接从事务所跳槽到融创的,工作内容与融创匹配度高,其他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要求。我心里盘算,我从房产公司跳槽过去应该更没问题。于是在面试之前,提前做功课,温习一些指标数据,信心满满的就去面试了。
面试过程中,人事部门的面试官对我进行各方面的询问,还询问了我目前的项目状态;第二个面试官是成本经理,很年轻,估计还不到35岁。她问的问题刚好就是指标数据,正好是我提前准备的,我回答的游刃有余。这些问题回答好后我以为面试结束了,可是成本经理突然抛出个问题:“你对甲供材管理怎么看?”当时我就懵了,并如实回答道:我所在单位甲供材是专门由材料公司专管的,现场也是材料员专门对接,作为成本的我们在结算要严格核对进场材料单,以防止施工单位多领,多余的甲供材料是要扣除的,超出一定的比例还要进行罚款。具体施工过程中的管控是由材料员和工程部来操作的,作为成本的我们还真没介入这么早。(对甲供材料管理怎么看?这可是我的盲区啊!)
可想而知,当我回答完毕之后我就感觉没戏了。一周后,结果不出所料:没有被录用。是不是有朋友想知道,是甲供材管理这个问题没回答好才没被录取的吗?结果不是。没有被录用的原因是年龄问题,主要是因为融创在拿地阶段有时需要通宵加班,本人虚岁35(ps:突然有点伤感这个年纪了),融创方面担心我可能无法承受高强度工作。
第一家挂了,第二家很快就接上了,革命尚未成功,兄弟们还需努力嘛。
第二家,面试的是宏泰。宏泰的面试过程让我挺意外的,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成本领导什么专业问题都没问,就聊了聊我现在单位,问我现在单位项目进展情况,还问起了我单位有位同事是他认识的。可谓是非常的愉快啊,领导当场就说满意,说可能工资有点不高具体的他会在沟通,并询问了我的工资要求。一周后,人事通知我,录取了,并告知了工资,市场价工资打了六折这样。第二家面试圆满完成,以录取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ps:鉴于第二家成了,我就直接递交了辞职报告。在辞职阶段收到了另外的面试电话,心想继续看看好了。
第三家,面试的是绿城。是宋老板的那个绿城,那可是杭城人最爱的房企。绿城的工作强度早有耳闻,是锻炼人的单位,我抱着磨练自己的心态决定去试一试。绿城的面试要“过三关”。
第一关,成本经理、人事经理一起面试的,两位都是女士。面试前还担心面试官会考虑到绿城的工作强度,从而因性别问题把我pass掉,当时见到是女面试官,我如释重负,还是挺开心的。
面试过程中,两位面试官同样是先询问了目前我单位负责项目的施工进度,询问了各种指标,特别还提到窗地比,在原来的岗位上都没关注过这个问题(ps:面试归来后,特地核实了下,25%比较适宜)。成本经理让我浅谈对成本管理的看法,我当时说了一些,最后成本经理问我是否有做过拿地测算,我很诚实,实话实说,仅回答说看过测算表、具体没有实操过。
成本经理点评了我的过往经历,说我并不能算是全过程成本管理人员。我当场也承认了,我是觉得绿城平台好,奔着想全过程发展才来面试的,没有做过拿地测算怎么算全过程成本管理人员呢?第一关,我个人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以为肯定被pass了。没想到一周后接到电话进入第二关,人事特地让我带了定额和相关书籍。
第二关是笔试。考的就是造价师的题目,虽然前一年准备过造价师考试,但是记忆并不深刻。第二关我的表现也差强人意。第二关结束了,一周后,我接到了第三次电话。
第三关,面试我的是成本总和工程总。工程总的口才好,谈了很多问题,成本总简单的询问了我的过往经历。工程总一直在强调绿城的工作强度,强调任务必须按时完成云云,如果无法按时完成,要自行安排时间等。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本总问的一个问题:“来了之后,多久能适应绿城的文化跟节奏,融入其中”。我保守的回答是一个月。
第三关面试出来后,我发现外面还有两位男士在等候面试,一位年纪比我稍大点,一位稍轻。当时想,我肯定没戏了。一周后,绿城发来短信,告知求职未成功(ps:绿城这点真挺人性化,不让求职者一直苦苦傻等,很多房企根本不告知面试结果)。
第四家,面试的是宝龙。宝龙地产虽然规模不算大,商业做的还是很有范。当时想啊,宏泰那边工资也不高,绿城没有被录取,面试电话来了,去聊聊无妨,权当长长见识嘛。抱着此种心情,我又开始新一轮的面试。
这次面试很轻松,我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第一轮面试有四名面试官,先是人事专员聊一聊,而后是人事经理聊一聊;第二个是成本经理,询问了指标(含钢量啊、砼指标,30层的住宅单方造价啦等等)。毕竟本人工作十来年了,轻松搞定。第三个面试的是工程总,没有提及太多实质性问题。
几天后的第二轮面试,项目总亲自面试。项目总跟工程总风格截然不同,项目总对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什么的都有一条完整的思路。跟项目总聊得很好,面试也很顺利,我竟然希望得到这份工作。面试结束之后,人事就让我回家等待消息去了。
尘埃落定
日子静静的在过去,约定去宏泰上班的日子到了。我内心很矛盾,但是必须去宏泰上班了,结果在填入职表格的时候,听到人事跟工程经理在说新办公室刚装修好味道很重,不做任何措施,项目总就让去那边办公。这样的工作环境让我默默的心中滴汗,可是老单位离职手续已经办好,只能借故跟宏泰人事请假。第二天直接打电话跟宏泰人事说无法去就职,其实是被工作环境吓跑的。
还好,宝龙的入职通知来了,我结束了奔波,最终选择去宝龙上班,我的职业生涯开启了新的征程。
从作者的面试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主编补充):
面试前,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一旦开始面试新单位,就是在选择融入一种新的文化。面试前需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做好准备,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了解公司概况,公司文化,工作环境,重新系统地复习专业知识等等。
面试中,由于不同公司的特点不同,只有自信、诚实、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工作机会。在与不同面试官接触的过程中也是查找自身问题、提升自己能力的好机会,参加面试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换工作。
面试后,我们需要总结面试的经验,要对面试结果进行评估,要对于面试中没能很好回答的问题要进行反思,既有利于积累面试经验,也有利于查漏补缺提升专业能力。
面试,从招聘单位的角度而言,本质是人与任务的匹配过程,而对于选择哪一个人则是能力与意愿的平衡。
从我们面试者的角度来说呢,面试的本质是一份工作与人生目标的匹配,对于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我们又应该持什么样的标准呢?
留言处,写下你的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