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礼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层面

礼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层面

作者: YuMoo555 | 来源:发表于2022-05-28 11:16 被阅读0次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当孔子进入太祖的庙的时候,没有遇到他人所行的一个礼法,或者没见到一个礼器,都要问其用法和行礼的方式。那么请问这样的孔子真的是什么礼都知道的人吗?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孔子30而立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在本质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孔子关于礼乐的事情了解的是比任何人都要透彻,他是立于礼的,所以当我们知道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不妨从另一个方面去想孔子为何要这样做。孔子这样去问他人行礼的细节,很有可能是为了帮助他人纠正在行礼时的错误去更多的提醒他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哎,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忍字,那么前后这两个字分别表示的都是什么呢?你一句话“是可忍也”写的是他怎么可以会忍心这样做,季氏本来只能享受四佾但他却使用了,只有天子才可以用的八佾,他用这样的待遇去实行记事,这难道不就是严重的违背了周礼吗?所以第一个忍,就是在指责他竟然会忍心去违反礼乐。在季氏心中,他一定会说:因为自己这是在祭祀,所以祭祀的规模一定要大。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已经违背了礼。第二个字是我说的,就是如果他会忍心违背礼乐,那么他还会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情呢?所以在孔子的心中,礼乐是一定不能被践踏的,就像季饰一样,他这样做一定是内心的仁心已经麻木了,所以他这样违背才会心安。在行礼时内心所存在的仁是孔子创造出来的,所以只有你的人与李结合才会不麻木,如果少了仁,很有可能会做出违反周礼的事情。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这句话中孔子所说的争一定是分为两类的。分子之间的争,就是争辩就如在我们班中的竞技,比赛进记得是我们所学会的技术。然而我们竞争的目的并不是分出高下、谁是最厉害的谁是不厉害的,而是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磨练自己的竞争与体育精神。小人之间的争就会变成争斗,他们会毫不使用自己的理性之心去争斗,也就是战争:互相残杀,为了利益从而失去理性,人们就会出现怨言,也就是回到了丛林法则,一个弱肉强食的一个时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这句话中,子夏说出了一个非常有内在意义的事,就是说在画画的时候一定要用白色做底色,这就是礼,因为在古时候的纸一般都不是白色的。这个白色就是为了突显出子夏所处说画面中的人的色彩,只有有了白色的底,所画出的话才会拥有意义。我也这白色就是内在的真正人心,然后再白上所画的事物就是外在所推出的礼,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与礼的结合,周礼就是人心的外化,所以如果失去了外在,礼也是死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心中所知道的礼节充分的发挥出来。如果人人心中都只是对礼非常的了解,但并不行出来的话,照着孔子的说法他就是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礼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层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di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