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我的家乡南京是一座充满悲情的城市,十代王朝在这里湮灭。然而政治上的失败并没有她黯然,曾经的王孙气韵尚存,龙蟠虎踞、绿茵葱茏、低调内敛,令无数中外人士赞不绝口。
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种下了一棵法国梧桐树,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历史。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柩修中山路和陵园大道,又陆续种下2万棵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成为南京的象征。
解放后,南京首任市长刘伯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边扎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茁壮地生长起来,成为点缀南京城市风景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南京城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夏季常刮的东南风吹不进来,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丰富的水汽让整个城市湿热像个大蒸笼。一棵大树就是一个天然的避暑空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南京人体会最深刻。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条伴随几代南京人的绿荫长廊,却被要求“让道”。
早在2006年修建地铁2号线时,因途径“民国梧桐”所在的中山路沿线,迁移了190棵大树,存活率仅18%。
2011年,南京开始修建地铁3号线。3月1日,有报道称“南京40多棵行道树被剃光头为地铁线让道”,很快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3月14日,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绿丝带,这是网友自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在梧桐树上系上绿丝带以抗议被伐。3月15日,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树,他会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护树”,事件终于迎来转机。
3月15日,南京市政府回应了“法桐让路”之争,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地铁三号线将尽量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大树迁移数量。
然而,对于已将行道树视为城市生命一部分的南京市民,“少移树”的回应并没有平息他们的不满,反而让他们对此质疑:“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地铁非得要大树‘让路’吗?”网民立即发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声明参加者迅速过万。南京人相信,总还有兼顾“保大树、保交通”的更优方案。
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做出回应,南京的绿和树是城市的生命线和重要特色标志,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
网民对此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持续数日的“梧桐让路”之争最终以三号线“移树”工作全面被叫停画上了句号。
我的家乡如今的南京,4条地铁横贯东西南北,路修到哪里,大树就种植到哪里,成片的绿荫随着交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绿色南京,博爱之都,我的家乡,你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