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唐代韩愈

摘抄,唐代韩愈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4-02-06 19:18 被阅读0次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百代文宗”。苏东坡先生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如何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代文宗?他的文学成就和教育理念又给后世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韩愈那充满波折而又辉煌的一生,揭开这位文学巨匠背后的故事。

01孤苦童年,仕途7考6落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因此在家乡一带,韩家也颇有名望。

韩愈不满周岁时,他的母亲便患病去世。在他3岁时,他的父亲韩仲卿也去世了。随着父母相继离世,年幼的韩愈只能由兄长韩会照顾长大。可偏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韩愈12岁时,韩会被朝廷认定勾结宦官,被贬谪到广东韶州做刺史。韩会内心抑郁,加上蛮荒之地瘟病肆虐、缺衣少食,不到两年便染上重疾,客死他乡。

幸运的是,韩愈的嫂嫂承担起了抚养韩愈的责任。她是一位温良敦厚、果敢坚强的女性,不仅照料韩愈的生活,还鞭策他读书。在嫂嫂的关爱和教育下,韩愈逐渐成长为一位胸怀大志、品行端正的青年。

韩愈从小饱尝颠沛、贫寒之苦,这段孤苦的童年经历,使韩愈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立志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

然而,才华横溢的韩愈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

公元786年,18岁的韩愈靠自己发愤图强取得乡试的资格后,前往长安参加朝廷主持的科举考试。这次考试他以落第告终,再加上在长安生活没有依靠,没有亲人救济,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有人推荐入仕途就会相对顺利。可惜韩愈家道中落,没有一个权贵亲朋。韩愈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也都被拒之门外。

此番碰壁的经历,使得韩愈明白了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并不能确保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阶层的壁垒和权力的无情,这让他更加坚定了通过文学和学术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改革的决心。

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候,遇见为官正直的陆贽(zhì )担任主考官才得以进士及第,那年他已经二十五岁了。韩愈中了进士,但还是不能谋得一官半职。在唐朝中后期,进士人数大增,仅进士及第很难做官,必须要参加制科考试才能做官。

而韩愈要参加的制科考试就是当时最难、最受重视的“博学宏词科”考试。 “博学宏词科”考试对文体要求是唐朝最盛行的“骈文”。韩愈参加了三次考试均以失败告终。

这是因为韩愈不愿意照搬那些死板的、缺乏创造性的“骈文”句子。因此他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取得预期的好成绩。

他执着于自己的文学理念,坚持创作具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散文。韩愈的这种坚持,虽然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导致了他多次落榜,但正是这种对文学创新和真实表达的追求,最终使他成为了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韩愈的孤苦童年和仕途上的六次落榜,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主张回归自然、质朴的古文风格。

02文以载道,推行古文运动

公元796年的七月,韩愈在董晋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的观察推官。主要负责协助节度使处理日常政务,包括监察、推举人才、处理文书等工作。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一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一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在一次聚会中,韩愈与朋友们讨论文学时,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阅读好的文章,就像品尝美酒,令人心旷神怡;而那些糟糕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过于讲究形式的骈文,读起来令人窒息,毫无生气。”朋友们好奇地询问他心目中哪些作家的文章最为出色。

他认为,如果追溯到先秦时期,那么孟子和庄子的文章无疑是最出色的;至于两汉时期,董仲舒的文章最为卓越。因为他们的作品形式自然,语言生动,内涵丰富。

于是,韩愈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风格,积极推行古文运动。无论是向皇帝呈递奏疏,给朋友写信,还是创作各种类型的文章,他都严格遵循古文的规范和要求,力求文章的古朴、典雅。

大诗人柳宗元和他理念相同,二人并称“韩柳”。他们以古文形式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我们熟悉的《师说》《永州八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原文,及,翻译 - 早旭阅读

除了文学成就,韩愈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国子监任职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广授门徒,教他们改变写作习惯,为后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他的教育理念和观点,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对后世的教育实践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启示和指导作用。

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唐代文学的风格,也为宋代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的散文家如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古文运动的精神。

韩愈被视为文人的楷模,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其精神品格和文学成就都被后人称颂。

03激浊扬清,坚守赤子之心

在公元801年,韩愈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他先是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负责教育工作,随后晋升为监监察御史,监督官员行为。

任职期间,韩愈因直言不讳地劝谏唐宪宗不要迎奉佛骨,写下了著名的《谏迎佛骨表》,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劝谏。唐宪宗对此极为愤怒,一度想要对韩愈施以极刑。幸运的是,宰相裴度以及其他大臣和皇室成员纷纷为他求情,宪宗最终减轻了对他的处罚,将韩愈贬至潮州担任刺史。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 楚天视界

在潮州,韩愈没有因为贬谪而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为民众谋求福祉。他致力于推动当地的教育事业,努力治理水患,使得潮州的文化水平和民众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唐穆宗即位后,赏识韩愈的才能,将他调回中央任兵部侍郎。后来,镇州兵马使王庭凑叛乱,杀害朝廷任命的节度使田弘正,要求朝廷任命。唐穆宗曾派大军征讨,久攻不下,最终同意王庭凑的要求。朝廷为平息叛乱,计划降诏赦免叛军。韩愈主动请缨,担任宣慰使,前往镇州。

唐穆宗担忧韩愈安全,派使者追上他,命他观察形势后再行动。他对使者慨然说道:“止,君之仁;死,臣之义。”表明作为臣子,他有责任和义务去执行这些命令,即使这意味着要面临生命危险。于是他日夜兼程,孤身奔赴敌境,由此可见韩愈不辱使命的赤胆忠心。

在面对叛军甲兵时,韩愈展现了不同于常人的态度。他没有采取强硬或恐惧的姿态,而是以理性和情感相结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看到军心开始动摇,王庭凑意识到形势对自己不利,于是迅速下令甲兵退下。在韩愈的劝说和形势的压力下,王庭凑最终选择接受朝廷的命令,率领部队投降,从而平息了这场叛乱。

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苏轼称赞韩愈的英勇和智慧,称他“勇夺三军帅”,说的就是韩愈在镇州平息叛乱时,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将领的英勇和智谋。这不仅是对韩愈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卓越贡献的认可。

结  尾

平息叛乱后,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又过了两年,公元824年,韩愈因病告假,年底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因此,世人又称他为韩文公。

纵观韩愈一生,他文可为百代之宗,勇可夺三军之帅,忠义、正直足以彪炳史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唐代韩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gc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