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作者是【美】唐纳德·高斯、杰拉尔德·温伯格。
唐纳德·高斯是纽约州立大学马斯·沃森工程学院的系统科学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大型公司的改革;唐纳德·高斯是软件领域专家,Weinberg&Weinberg顾问公司的负责人。
这是一本教人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才能更好解决问题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1.问题是什么?
2.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3.问题到底是什么?
4.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5.问题来自于哪里?
6.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作者通过二十多个生动案例,对上述问题做了具体详实的说明。趣味性的故事背后是哲理性的思考。
第一部分:问题是什么?
案例:哥谭市金融区雷龙大厦新开业就面临“电梯不够用”的问题→有租户威胁不改善电梯服务就退租→在大厦上班的公司职员向房东梁先生递交联名请愿书,梁先生不搭理→职员前往房东庄园抗争,梁太太对丈夫提出严正交涉,梁先生答应找咨询公司调查解围,此后并未付之行动→职员继续造声势,传言劳工代表大会要介入逼迫公司高管想辙,各公司管理人员开始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与房东交涉→职工代表彼得被派出调查是哪里出了问题→彼得出招在等候电梯的大厅安装镜子;后又在镜子旁增加蜡笔以便于在镜子上涂鸦,以此来分散人们长时间等候电梯所引发的抱怨→数月后电梯公司例行年检,发现主控制箱里困住的老鼠咬坏了主控继电器,检修后电梯正常运行→当日下班时人流量迅速从电梯厅转移到楼下地铁进站口→地铁口发生踩踏,造成人员伤亡。
启发:
1.在遇到问题阶段不要一上来就立即着手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先去定义问题。 解决问题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谁碰到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2.回答“谁碰到了问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服务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明确解决问题为了让谁满意;另外也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些线索。
第二部分: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 一桩政府剩余财产竞购,竞购采用密封投标法,由4家公司竞购11件物品,由于政府采用打包方式,即零门和热门标的物捆绑出售,其中一家公司采取贿赂政府,提前获得其他三家公司的出价信息,同时自己拥有一次改价的机会。如果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全部400多万种可能性,计算、筛选和最后抉择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最后负责人只用了逻辑和常识5分钟就彻底解决了问题。
启发:
1.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前先了解问题的全部,而不是别人向你描述的问题,所以需要亲自调查研究。
2.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3.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尤其如此。
4.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5. 从来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答案并不很重要,只要真正的问题,只要不断提出问题就可以了。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第三部分:问题到底是什么?
案例:一家公司研发出的新型打印机打印出的成行问题有时歪歪斜斜→工程师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工具(装着小针的打孔机)解决了校准的问题→主管被打孔机上的针扎了屁股→改进工具,将打孔机的“腿”打磨成半圆形使之只能侧放,针类朝上的危险不再发生。
启发:
1.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我们永远都没法避开问题。问题、解决方案、新的问题循环出现,构成了无尽的链条。
2.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的所在。
3.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4.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在把每一项“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之前,从各个视角对其审视一遍。
5. 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拟成了文字,做些问题这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第四部分:问题该由谁解决?
案例:1.学生A在教室抽雪茄,给其他同学带来困扰。2.校园停车难。3.山区隧道路灯可能因突然停电而熄灭,提醒汽车驾驶员进隧道开大灯→在隧道不远处的景点出现好些车因忘关车灯以致电池耗尽,游客怨声载道。
启发:
1..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感受更真切,也因为在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
2.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
3.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4. ““你的灯还亮着吗?”,往往一个小小的提醒让相关人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第五部分:问题来自哪里?
案例:Z女士办签证遇难缠审查官。
启发:
1.了解一个问题的来源可能会使问题变得简单。
2.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自己身上。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在制造问题。二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第六部分: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案例:教育体制下对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按照老师给你指定的问题的描述,快速拿出答案。学生们往往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是什么,而是老师说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
启发:
1.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可能并不多。有时解决方案一拿出来,就发现它根本不受欢迎。
2.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我们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种天然的低敏感度。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总会被忽略,不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当解决方案出现、那些习惯了的因素被移除时,人们才会感到震惊。
3.问题的解决要做的足够好,因为往往没有机会再重做一遍,但是会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后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