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早饭你吃的什么?

孩子,早饭你吃的什么?

作者: 苍梧青苇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22:05 被阅读0次

    孩子,早饭你吃的什么?

    早晨的一二节课是多数老师以为学习知识黄金时间,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设置语文、数学,“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从睡眼朦胧中被出去干活的父母匆忙的叫起来,吃饭(吃饭之前的洗脸,刷牙对于一些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他们每日的卫生习惯所以通常有这样几个男孩脸上还残留着上一星期时汗渍的痕迹),来不及整理书包(上课时找不到课本),到校晨读,接下来上一二节课,头脑是一天里最清醒的,舒适的教室的空气(孩子们还没有打开零食袋散发出一股浓重辣条味),孩子们还没有在课间跳动,身上、额头,身上没有爬满汗珠,鞋里还没有挥发着几个星期都未刷洗的气味,语文教师麻利的用温婉的字体将背诵任务轻松的写在黑板的一块版面上,学生们在锐利眼睛的注视下声音洪亮,按照固定的格式要求一本正经做好,此时,语文教师的精力充沛,在教室的三条过道来回走动,心旷神怡,倒背着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有时叫起几名学生检查背诵,多以震慑的表情,凌厉的眼神环视四周,学生在大声的训斥之中,有时不由得准备做着哆嗦的动作,眼睛颤颤微微慌张的望着你,那眼神和斯金纳实验室实验的小白鼠的眼神近乎相似,终究在一成不变的责罚中,反而逆来顺受,反正一句话不说,直到老师也束手无策,学生们相互传授经验,在社会强大对于棍棒教育的注视下,老师为了饭碗,这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方法,实践证明,沉默俨然是最好的绝望里的反抗。

    三年级语文老师也知道这样简单又实际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教学经验,但却花几多时间用在与自己不在年轻教龄不小的一些尝试上,他似是而非算作杜威的信徒,脑子里把别的教师认为是古怪而不明哲保身的做法叫做“实验”,实验的精神,在他不过度饮酒时,清醒的记在心里,比如在第一节上课时候花几多的时间与学生谈话,谈话与课本,考试的知识点无关,说最多的是有关风月,节气,物候,鸟兽,虫鱼,乡村,农忙,有点类似《朝花夕拾》“谈话风”零零散散的说话,在备课本上不作记录,课下不留痕迹,风格如夏天坐在高大的梧桐树底下,听老人们聊天,说往事,讲一些从上一辈老人口中传下来的的神仙,妖媚的故事,有时开口必带着文绉绉的开场白,先是老师说,“六月里,在院子门口的菜园里有一株开着一束繁花,火红的番石榴花,菜园里的还有一株香椿树,今年又从地里冒出几棵嫩芽,一棵已经被摘完了杏子,枝头叶子残缺的杏树,待到十月,石榴树结满饱满的子实,从外皮炸裂出缝,露出粉红的石榴籽,麻雀时来啄食”,孩子们有时抬头看着老师,看着这自言自语有些忘我的老师,说着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意象,见闻,仿佛说在昨日的睡梦,就这样听着,只要是不写字,不听写,不用脑子想,孩子还是相当配合做出喜悦接纳的表情,就这样老师讲的多了,老师就让孩子们讲,只有几个小孩子讲自己见到或听到的见闻,往往词不达意,表现不出来,脸色变得越来越急,听得人都笑了,笑嘻嘻一节语文课有时过了一半,赶忙进行课本的教学任务,这是有孩子才发现自己忘记带课本,很习惯的搬着凳子到旁边学生的桌子旁边。

    三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室前站着,有时候坐着,黑板的一个版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抄录,在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让学生背,学生们对”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盆“印象极深,一二年级对故事背诵极快,到三年级反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与记忆的诗句更加的排斥,再加上很难分析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谈自己的印象体会,孩子哪有什么生活体会甚至分辨不出菜肴的咸淡,站起来,茫然的眼神,就是站着,可怜的内心很痛苦的望着你,抬头瞅瓦底下的芦苇,手不停的捏着笔。

    这是他在农村从一年级就开始教的一个班,很快就熟悉每个孩子的禀赋,也尝试去用一些强制的,消耗时间的方法去给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补习,但是感觉效果并不显著,有时候觉得自己也像斯金纳实验的被电击的小白鼠一样,自己和孩子的处境相差不多,就同病相怜起来,对孩子也柔和了一些,为了缓和那师生尴尬的仿佛敌对一样的情景,他只好总是把完不成作业站着的,背不过诗文的站着的,把课本落在家里的站着的,找一个自己脸面过的去的理由让他们回到座位上,他只好问站起来的孩子,今天早饭吃的什么?孩子似乎惊魂未定,虽然吃早饭和上课时间才过去将近一个小时,孩子却总是想不起来,他此刻再鼓励孩子想一想昨天晚上吃的什么,这样似乎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二十一天一只母鸡可以孵化一群小鸡,习惯却不能生出一群习惯),许多孩子正眼睁睁的就想看学习困难孩子的处理情况,并在以后的学习、考试生活里向他们看齐,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回想过去读过的书,在一个环境里难以保持自己,不得不随“多数人意见”,一些书所下划线的公平、民主、自由的教育口号,什么事都想到人道的,人性的尊严,自己在日记里再一次认识自己,自己在田野里散步时遐想,在跑步汗流浃背是时想,在开车的旅途中想——

    还是坚持下去,再重新读杜威的书,读关于政治的书,读英文,读乡土小说,只觉得生活的认识不停的变化更新,觉得教育的事情可写,像写《儒林外史》,像写一本“小国寡民”一个学校,所有现在的一切不要太顾及眼前利益,都是可以积累的素材,“实验的精神”还是在心里隐隐作痛。

    这是社会里最底层的教师群体和孩子,个人天生的禀赋,父母的素养,社会的熏染,教师的品格,无法言说的命运,共同铺成一个孩子未来走的路,他的明天在哪里——有时过程很简单的就能预测,很多孩子被寄希望于学习改变命运,而终究难迈进大学的门槛,只能重复父辈走过的老路,    有时候三年语文老师退后要一万步去想,也许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形势下,也许娃们有个好好的身体,脑子活泛,同样可以过自己并不如自己所愿但能生活下去的日子,去青岛潍坊收废品,从口中和身上积攒下钱,开一座废品店,如果运气好的很快能挣到更多的钱,一家人生活也有滋味,也有挣不到钱的,可以再去想门路,去当建筑工程人,一天十二个小时的工,修补楼房,去砍砖,等到成年学的驾驶证,跑物流运输,有的去服装厂,在流水线上每天做相同的动作,挣计件工资,有的做小买卖,学一口伶牙俐齿,讲求薄利多销,吃得苦头,卖小孩玩具,贩卖鱼虾海货,干果糖茶,找一个居民区的十字路口开店炒货,有的手里学了技术,干汽修,安装太阳能空调,有的去遥远的内蒙古、西藏打井,有的出国,忍三年的寂寞去韩国日本美国非洲打工,挣一些以后做小买卖的本钱,有的去了灯红酒绿的夜总会,做服务员,保安,在现在人口性别比例差距失调的时候,能找到一个顾家能干的媳妇,这一切似乎就是一个农村孩子的这一生的轨迹——

    健健康康活着,能满足自己的生存,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三年级语文老师所想带给班级孩子的启蒙,养正,端端正正靠自己的手吃饭,有一技之长,生命只有一次,当你认识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往往在人风雨飘摇之时。

    和学生相处短暂的华年,何不其乐融融,何不其乐2湛湛。

    三年级语文老师有时候问班内二十六个小朋友吃的什么早饭,这是家访的一种极好的方式,有许多父母在外,爷爷奶奶照顾的的,平日还有农忙,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一次他问孩子们早饭吃的什么,按照座位的顺序往后排序(十四个女孩,十二个女孩)

    第一个女孩说,她喝了一碗面条(在老师的询问下,她又补充道没有吃一个鸡蛋,仅仅是一碗面条),这是父母都在外,由奶奶照看的孩子。

    第二个男孩说,他没有吃饭就上学了,早晨父母去地里头给黄烟除草打药去了。

    第三个女孩说,她喝稀饭,妈妈炒个韭菜鸡蛋(女孩面色红润,几乎没有请过假)。

    第四个男孩说,他吃的油条,喝的豆浆(村里的街口有一份炸油条,乌黑的油,在油锅里翻滚沸腾,油反复的使用,地上放着一个黏糊糊的黄色的油桶,油多是棉籽油和豆油,听人说,炸油条为了好看,可以添加洗衣粉,白矾,炸出的油条色泽黄艳,吃起来酥脆)

    双胞胎兄妹,在奶奶家吃的早饭,爸爸在装饰材料加工厂上班,从傍晚七点上到早晨七点,白天补觉,妈妈在邻村服装厂上班,从早晨七点到下午六点。

    第五个女孩说,她喝的面条,面条里有鸡蛋和葱花。

    第六个男孩说,他奶奶做的水萝卜炖肉(他的身体很结实)。

    第七个女孩说,她只是吃了块的油饼。

    第八个男孩说,他只吃了个面包,他说,他妈妈很懒,不爱做饭。

    第九个男孩说,他吃的羊肉,泡着大饼(说的时候,班里发出一阵响亮咽口水的声响,他爷爷星期六杀了一头羊,今天他爷爷又去青岛了。

    第十个是女孩,女孩说她早晨没有吃饭,昨天下午也没有吃(昨天下午只吃了几个冻在冰箱里的李子),她是一个爱美的女孩,是不是学着大人们减肥呢?

    第十一个女孩说,她只喝了一碗稀饭

    第十二个女孩说,她吃的寿司,她妈妈做的寿司(会做寿司,在农村来说是极时髦的事情)。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早饭你吃的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jz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