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本周总结(15·36--40)
本周学习了《论语·卫灵公篇》的第三十六至四十章共五章,这几章都比较短,但含义丰富,还会引起误解。现回顾总结梳理一下。
前面说过,《卫灵公篇》从第二十五章到第三十四章谈的都是要深思熟虑,细辨明察。从第三十五章到第四十二章,谈的重点是仁德问题,强调仁德至上,强调要以仁德教人。
第三十五章,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说:百姓对于仁的需要,应该比水火更甚。我见过因为蹈踏水火而死的人,但是没见过因为履仁而死的人啊。这里谈的是“民”,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去影响百姓,百姓就会产生向君子学习的倾向,行君子之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君子是有道义的,而小人则是追求利益的。如果老百姓把仁德看得很重,他已成为君子了,已经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为正者了。本章说仁德的重要性,当君子为仁的时候,就会影响到社会风尚。为正者讲道德、崇道德,才会有好的道德风尚。
第三十六章,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面对行仁之事,不必与老师谦让。本章强调君子在仁德面前要果敢,要“当仁不让”。比如说在面对老师时,如果老师偶尔有错误,也需要直接指出来,就像“事父母几谏”的道理,保持沉默也不是好事。
第三十七章,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孔子说:君子正守其道,不必拘执小信。本章说的还是“中道”,不能够只讲小信,遇事眼界要放宽一点。儒家谈“中道”,所谓“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如何做呢?就是要符合“中道”。这里强调的是格局,原则不能变,又不能太保守、太拘泥,要从大处着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最下一层次的士。墨家也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墨家代表的是特定的群体,代表的是工匠等手工业者,如果他们都言不信、行不果的话就会很麻烦。《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的前提,那就是“大人者”,真正格局大的人知道不能拘泥于小节。本章字数少,但涵义丰富。
第三十八章,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说:事奉君上,先尽力做好分内之事,而以食俸为后。这章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就比如说找工作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提工资,“我要多少钱”,而是要考虑到自己有没有拿这份工资的能力,要应该问“我值多少钱”。“君子求诸己”,孔子还是从心上说事。
第三十九章,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应当受教化而不分种类。如果以仁德至上、教化天下的话,就要重视所有的人。本章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人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这正如“良医之门多病人”一样,如果医生很有名,找他治病的人就会很多。孔子不问出身,不分等级,谁都可以来受教育。但是,孔子以前的时代并不是这样,在此之前是“血而优则仕”,凭血统论高低。孔子提倡的是“学而优则仕”,为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所以才“诲人不倦”。
第四十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说:道路旨趣不同,没法相互谋议事情。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不与之谋划、谈事,而不是要与之绝交。“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要和谐相处,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让步,要坚持原则,可以求大同而存小异。如果价值观不同,就没必要在一起共事了,一起做事的人最好是志同道合之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c5d085778540251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9e42519e1cff8b0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277412652d0984a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