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晚上圈文中写及,高龄的父亲做事认真,聊及最近巴黎圣母院那场大火时,忆起了同名名著中女主名字却记不起那丑陋却心善的敲钟人叫啥名了。一会翻找百科全书找到答案后,兴冲冲告知于她。又写及,女儿问起一事,她也是只知大概不知细节。由此感慨,求学时不认真,上不及老,下不及幼。对其父的认真,我却有我的理解。人年岁渐长后,一生中接收到的无数信息许多已经大脑自动筛选后或归档或遗弃。能记起且拼命想完整化的通常因为在意与珍惜。同一本书,不同年龄段时去读,因为经历、感悟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共鸣,人所经历的事亦如此,不同的时段去回味,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我并非念旧不前,不仅对曾经历、曾拥有的珍惜,对将要拥有的珍惜之心也不减分亳。
曾经共事的同事发圈招兵买马,点开一看,除了不是理工毕业,不是适宜经常出差的男性外,其余各条似乎都符合要求。调侃说看熟人份上,破格把我招了去。另一同事打趣不招不招,不合要求。我又调侃说,待遇比我们这副主任好多少?若是差不离的话,不值当越狱了。因为这一来二去的调侃打趣,这件事也让我多想了几分钟。最近单位又开始新一轮竞聘在,人员流动颇大。许多关系不错的见面了纷纷相互打趣,你怎么不报名不旁听,这么低调啊?有个同事年龄不大,对我的心态分析得倒颇精准。副主任咱也当过,对单位管理体系也有过体验,对管理层也有基本了解了,职称也评到差不多程度了,随职位带来的名利,压力也大,而前者已不是我的刚需,自由自在更吸引我。喏!咱不是没竞争力,和你们pk的实力咱也不是没有,只是咱更爱自在随心的生活表情表情
为什么思绪一下子又蹿到猴子身上去了呢?同龄的可能都还记得小学那篇课文中丢玉米棒捡西瓜,又丢西瓜捡芝麻还是啥啥的那只猴子吧?那时老师带着我们学习时无一例外地都是告诫 : 千万别学这猴子!因为他三心二意,不能坚持初衷,最终必将一事无成。那时亳不怀疑,也一直坚信至今。今天晚上却因另一场聊天而有了新的思考,做人一根筋到底才好,活在当下、不断转换兴趣、不断体验新的事物并被其吸引就不对吗?人的精力有限,人的能力也差异明显,既然知道兴趣及能力均决定自己成不了某类专才,那顺从内心兴趣的指引,去逐一体验,做个半吊子的通才又有何不可?想通这个问题,我又继续通过一个倍息链接到另一个信息。看了群里分享的《一个人住第六年》后关注了发此文的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看了另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你们身边的女性最优秀可以到什么程度?》并分享转发给更多朋友,与同样欣赏这两篇文章的朋友进行了一下互动,群友和评论提及前面第一篇文字有小森林风格,好奇的我又去百度啥为小森林风格,没找到答案,倒是被同名一篇小说连载吸引,一口气看了十来章,一晃就半夜了,觉得今晚收获颇丰,得趁还都记得赶紧记下,待日后翻看时忆起曾有过一个如此美妙的夜晚,曾再次确认,我愿余生都做一只快乐的猴子!
分享的东西能有人欣赏,我很喜欢,我没有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心理强大,还是比较乐于享受也很渴望他人的认同与鼓励。如果这文字有一丝打动到你,麻烦点个赞鼓励下辛苦码字到半夜的我。表情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