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释义:
多用来形容意志坚强,无论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动摇、不屈服。挠是指弯曲,常比喻比喻屈服。
成语出处:
汉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成语故事:
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位名叫桥玄的大臣,他性情非常刚毅、疾恶如仇。当他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天,有三个强盗在他府门外转悠,看见桥玄10岁的小儿子正在门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为人质,想狠狠地敲诈桥玄一笔。
校尉阳球得知消息后,与河南府尹、洛阳县令统率军队,将桥府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不敢进攻,害怕强盗狗急跳墙杀害了孩子。
桥玄赶到自己的府第,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我会为了孩子而纵容他们的罪行吗?”桥玄还催促阳球立刻进攻。结果强盗全都抓获,然而他的小儿子也因此遇害。
桥玄担任尚书令时,发现同僚盖升有经济问题。盖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灵帝私交甚好,就仗着这层关系,毫无顾忌地收受贿赂、搜刮民财。
桥玄非常气愤,就给汉灵帝上奏章,要求将盖升罢官,将他的家产抄没。可是,汉灵帝庇护盖升,不但不对盖升进行处置,反而升了他的官。桥玄便以生病为由,辞职还乡。
人们非常佩服桥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桥玄碑》,对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百折不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不管是抗战时期的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还是发展时期的开拓创新、勇敢在危难中开辟发展经济道路,都是在百折不挠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而是坚强地挺直脊梁,奋起反抗,殊死抗战。
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变革创新、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实现理想追求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念支撑,是炎黄子孙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
有关百折不挠的名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成功也很简单,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以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