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保护
我是一名自然体验师

我是一名自然体验师

作者: 不一样的大象 | 来源:发表于2016-10-21 16:34 被阅读797次

    放下思考,先去感受

    培训进行到第二天,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结束后,小麦老师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想要分享的。我说:”在小组讨论中发现大家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认识都跟自己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希望父母不要让自己认知的局限限制孩子的发展,要抱有开放的心态。“小麦老师说:”这是思考,不是感受,希望我们分享感受。“不得不说,这句话很触动我,从这个点开始,我才慢慢进入”体验师”的状态理论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一个例子,6岁的男孩大便需要别人提醒,否则会拉裤子。确实让人诧异,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让孩子找回了这种早应该有感受能力,小麦老师说当她听到这个孩子大喊说:“小麦,我可以自己大便了!”,当时激动得快要落泪了。感概之余,回想我们社会的教育现状,家长过度包办保护,让多少小孩子缺少独立性,甚至有很多孩子患上“感觉统合失调”的病症,我们从小就缺乏“感受经验”的积累。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家长不会引导孩子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对我来说,从上大学开始才慢慢开始意识到学校应试教育下单一功利,强弱好坏评判的价值观。逐渐的开始关注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是否感觉好,尝试让自己的感觉主导一些选择和方向。在这次的培训中,让我对感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14年在清迈素贴山到今年的苏州,一直在禅修中寻找着安住当下的平静,放松。在盖娅自然学校,我对当下的感受,随着五感的打开,逐渐变得充盈,饱满,开始享受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就像自然艺术课程那天,其实身体本来很不舒服,又是自己从小没有信心的绘画,但是当我坐下来,仔细观察一朵牵牛花的时候,突然发现世界好安静,每一个虫子的跳动,树叶的摇摆似乎都可以感觉得到,做自然笔记的时候,会发现一片叶子真的就是一个世界,好像永远都不能把它的所有特征都描绘出来。而且这些生物的生长,生命的延续,与周围整体生态环境的关系又有着你意想不到的内在逻辑关联。除了激发自己强烈的探索好奇心之外,想起了小麦说的:我们只有一个老师,那就是大自然。

    我的自然名片​ 一只七星瓢虫爬到了我的绘画作品上 在做自然观察的蜗牛老师

    仅仅有体验是不够的,成长不会自动发生

    小麦说她们不喜欢做一次性的活动,大家热热闹闹体验了一次,震撼了一下,然后回去之后什么都没变。对孩子来说,更是需要长期陪伴,一点一滴改变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捷径技巧可言。对于自然体验师来说,如果没有体验之后的讨论,回顾,总结,分享,何以为“师”呢?

    充分地体验感受当下之后,就要开始思考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大家达成目的的。感觉除了第二天的理论课之外,老师们也不怎么跟大家讲什么内容,看起来还挺轻松的呀。直到最后一天,自己实践演练之后,才发现真的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说我们组出现的问题:首先,我们设定的目的——生态圈对于6~8岁的孩子来说是否太过抽象,开场的“猫头鹰和乌鸦”问答游戏比起导入更适合做总结;其次,活动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知道自己的博物学知识匮乏,可是连一点严谨求证的态度都没有,真的是需要更用心一些;最后,整个活动过程中间接模拟的东西太多,没有观察和直接体验,不能让参与者在体验中达到活动的目的,而是通过活动带领者的说教给硬拽到目的上;

    其他组出现的问题有:活动内容是否紧扣主题;引导大家观察的时候,是否给出了明确的引导以及关注的焦点,帮助大家进入观察的状态(比如九宫格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活动的内容是否会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比如自然艺术让孩子用叶子摆出相应的图案;在带领者宣讲规则时如何保证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要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再说,而且要提前宣讲好规则跟注意事项之后再发放道具,防止大家注意力分散;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啰嗦,带有评判性,发号施令的日常口头禅需要注意避免;带领者的站位,尽量对所有人保持正面面对的状态;活动开始时团队的介绍很重要,同时应该先提出我们活动的主题;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对于能力有限的初级体验师,还是尽量不要挑战高难度的亲子活动了。

    那么以后我怎样才能做的更好呢?第一,要先好好了解活动目标群体的认知发展程度,选择合适的目的及内容,这个是保证活动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前提。在活动之前尽可能跟孩子们充分的互动接触,也算是导入的一部分了。第二,活动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多的给孩子直接的观察与体验,而且要通过明确引导帮助孩子更好的进入观察的状态(九宫格和放大镜真的是很好的工具);但是如果选用的是自然艺术课程手段的话,就要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发挥想象力,发现大自然本身的美丽,而不是用自我设定出来的一些东西限制孩子们的思维。第三,活动结束的总结一定要避免说教,从其他学员那里学到了一个“4F”总结法,4个F分别是fact,feel,find,future,感觉挺靠谱的,可以尝试用一下。

    实践演练给我最深的触动就是:“看别人做,“自己想着做”和”自己真的做“ 完全都不是一回事,不要自以为是,用心的准备演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们跟小孩子的改变一样,也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对自己的成长要有耐心,Take baby step everyday。

    行动,再小也要做!

    理论课的无痕山林部分内容,小麦老师讲了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在台湾的L.N.T实践课上,外国老师带领大家践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无痕山林生活,扎营必须在距离水源60米以上的位置,而且同一个地方扎帐篷时间不能超过2天,帐篷撤走后,老师甚至要把压弯的小草扶起来。根据无痕山林的原则,洗漱或清洗餐具时,应该把水从溪流或湖泊取出,抬到200码的距离以外再进行。使用小量的清洗剂或肥皂。洗碗水要均匀泼洒到四周。有一位学员把已经洗过一遍的碗,在河流里又涮了一下,被这个外国人老师看到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这个学员可能感到很委屈,认为自己并没有污染水源。老师说:你自己知道碗是干净的,没有污染河流,但是别人不知道啊,这个不经意的行为让别人看到就会产生连锁的影响,就像是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我们总是会给自己的偷懒便利找借口,也许一次很小的行为并不会对环境本身产生多好或者多么恶劣的影响,但是你的行为对周围人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盖娅的老师们把自然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像小麦老师说的,教育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说教和劝导都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而这种渗透到生活每一个细节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真的是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中,自然而然习惯了用自己的水杯喝水,尽量少买瓶装水;包里一直装着那套印着自己名字的盖娅餐具,不用一次性筷子;把自然之友的手绢送给了闺蜜,尽量少用餐巾纸;打印纸用双面,本子上写字也要紧凑一些;如果日后去自然户外游玩,会把自己走过那一条路的垃圾都捡起来......

    自然农法纪录片中的老爷爷川口由一说:“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是一种能力。” 在自己做的时候,不做评判他人,不与别人有冲突,不好为人师。这种能力绝对不是单凭意志力和理性就能获得的,川口由一说真正强大的力量源自感受,他会因生命本身呈现的形式而感动,惊奇,快乐。他会把农民这个身份看作一种使命——为人类提供食物;不论任何工作,在慈悲和尊重生命的使命感中会找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也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再因为听到别人光鲜亮丽的背景履历就自惭形秽,甚至要刻意模仿对照。反正我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幸福的耕耘着,不断突破自己思维认知的局限,探索美丽神奇的未知世界,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流淌的“爱的能量”,这些就足以让我对生活饱有热情。

    橙子老师的微博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让孩子人格更健全、感觉更敏锐、思想更完善、学习更专注,那还办个什么劲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顿时就浮现出橙子说这段话的样子,我想这段话在以后我自己做自然教育的时候,也一定会不时的跑出来提醒我——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一名自然体验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lc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