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好各位,近来好吗?
前端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是高尔基说的,文豪就是文豪,一句“鸡汤”都能说的如此接地气,世界读书日虽过,可阅读浪潮仍是日益高涨。
我最近也着迷于一本书,并准备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在分享这本书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各位都吃过晚餐了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温馨提示一下,我今天带来的故事有会成为“深夜放毒”。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鱼翅与花椒》,我是在某天午饭前发现这本书的,本着大无畏的吃货精神,我在饭点之前看了一点这本书,可没想到,我只看了一会,便觉得有些上头。作者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扶霞,她用她独特的视角让我对“吃”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扶霞在1994年,借着研究的名号,第一次登上这座她从小就心驰神往的神秘东方大陆,在此之前,她以她独特的方式环游了大半个欧洲,她吃遍欧洲各国美食,自以为无所不能接受,不料,在香港的第一天,她就与一道味道怪异的皮蛋杠上了。
离开香港的扶霞,接着去往四川大学完成学业,在那个“天府之国”,她见识过简单粗暴的“担担面”,其貌不扬的面伴着红油,酱油,花椒与芝麻酱的鲜香,再加上一口松脆的牛肉碎,在她的眼中,这就是成都最好吃的担担面。
在成都喧闹的街道上,扶霞品尝过带着蒜香的甜辣味钟水饺,还有那用黑芝麻做成的温香软玉一般的赖汤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伉俪情深的“夫妻肺片”。
在福建,水蛇粥、形似鹿肉的菜肴……各种千奇百怪的山珍海味让扶霞目不暇接。可当了解到这些玉盘珍馐是如何来到餐桌上时,却让扶霞心存愧疚。
豪放纯朴的山村,风格迥异的文化带来了一些敏感的话题,“尴尬”让这个牛津女孩在甘肃的一隅无言以对,黯然落泪……
味蕾、足迹、感受……扶霞此番美食之旅,用全方位的视角探索“味道”,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尝出“饮食”背后那令人深思的内涵。
读过这本书,并不一定会知道“鱼翅与花椒”的鲜美,并不会知道“熊掌”的口感,但一口佳茗,足以细品醇香。
在这本书中,扶霞用她独特的笔触诠释了吃货的真谛,好吃的东西要多吃点,不好吃的东西多少也要吃一点。
当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深受作者的感召,下决心第三次尝试学校某个食堂的糖醋鸡柳,但那感觉,过分“美丽”。于是不禁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好吃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吃。
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没有人界定过“好吃”的标准,就像扶霞一开始做编辑的时候,只在书籍中了解过这片神秘的东方大陆,没人告诉过她哪里是应该去了解的,哪里是不应涉足的。正因如此,她才会在香港尝过后来并不喜欢的皮蛋,她才会和她表哥、与她那帮对皮蛋情有独钟的欧亚混血朋友那般格格不入。
但扶霞最令我佩服的一点也在于此,她没有因为觉得一道菜“不好吃”而放弃对她理想之地的探索,她完成学业后,又曾多次来到中国,只为写出各系菜谱,将中餐的美妙介绍给更多的人。
当我第二次翻来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的这篇故事更像是一部游记。作者探索中国的不只是用她的味蕾,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她的美食之旅中,“入乡随俗”或许是她感触最深的词语。为了正确写出各式食材,她不得不观摩现杀现用的小动物,为了要记录详细的烹饪步骤,她在一个烹饪学校专心致志的学习,为了介绍一道菜的发展历程,她去到发源地,在一些偏僻的村落,她还得和一些思想落后的人们讨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偏见,她也曾抵触过小动物的嘶吼,她也曾为文化冲突而委屈落泪。这些问题让从小就生活在牛津,被教育成“淑女”的作者无可奈何。但对饮食的热爱却让她继续前进。
在学习与工作中,我们都有想实现的目标,谁都想看到那最后的好成绩和高薪资。但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上一些不喜欢的事情,我见过很多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的人,却在一道道坎坷中放弃,这样着实可惜。正如本书的作者,倘若她刚开始就因皮蛋,凉拌折耳根这些味道奇特的事物而放弃这趟美食之旅,那么这本书就不会出现。她因热爱而坚持,见识到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深夜食堂》,不管是原版的,还是翻拍的,主场景都是一张U型餐桌。餐厅只在晚上营业,忙碌了一整天的人们不约而同的聚在这,餐厅老板会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对菜品的要求,然而就在这样一张小小的餐桌上,有许多令人有所感触的故事。深夜食堂的意义就在于此,每个人点的菜都不一样,每个人用餐时的心情不同,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也不相同,但一道喜欢吃的菜肴,足以慰藉风尘。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记录片中的食物,它们经过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也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四川味重色香的红油火锅,它不仅是一种烹调方式,更是一种饮食文化和生活态度。无论在家里,还是下馆子,只要有一口锅和一盆火,或三两好友聚在一起,或一家老小围炉而坐,蒸腾的热气,翻滚的汤底,千言万语,都在锅里;华北的口味随着客家人的迁移,演变成了有如“腌菜”、“酿豆腐”、“酿茄子”那般独特的客家风味。
餐桌上的食客,无须多言今日之事,无须考究饮食变化,一切尽在品味中。
也许是从那篇《槐乡五月》开始,
“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我慢慢开始向往文字描写能带来的共鸣,当然更多地还是向往那盘“槐花饭”。
足够吸引的内容本就不需华丽的文字装点,对饮食的向往也是如此,只要“喜欢”,就够了。
我想,作者也是被这种饮食文化所吸引,抛下“淑女”的形象,拿起菜刀,披上围裙,大口吃肉,眉飞色舞地与当地百姓专家们畅聊美食话题,对有关饮食的中华文化虚心请教,用她的足迹和味蕾,一次次的达成目标。
在此想把一个美食软件的标语分享给大家,祝愿各位在风尘苦旅之余能找到一种味道,它能让你们舒缓心情,平心静气,继续前行。
当身影融入夜幕,当疲倦涌上心头,当迷茫笼罩明天……你把三两颗花椒用力研磨,将它们一股脑儿放入奶白色的鱼汤,三把葱段,五滴香油,鲜香扑鼻,简单美好。
是呀,焦虑做甚,迷茫也罢,疲倦暂放一旁。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