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察觉了自己对控制感的强烈需求,但是同时也明白到内心深层的需求是安全感。
察觉是一回事,改变是另外一回事。
改变需要认识---觉知---行动,循序渐进。认识不等于觉知,觉知不等于就能采取行动,改变不会是一朝一夕的。
而认识控制感是第一步。
控制感
对于控制感,其实是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你能控制的事情。包括你自己的愿望,想法,观念,你的决心,计划和行动。这都是你能够让自己去做的事,至于能不能坚持,是下一步的范畴,这里暂时先不讨论。
第二个层次: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包括别人的想法,观念,行动,以及事情发展的结果。尽人事,听天命,说的就是这个道路。
这两个层次是经常结合在一起,难以绝对分开。比如我们拜访客户,希望可以达成一项协议,共同开展合作,我们能控制得事情就是做好准备,比如资料、数据尽量做得完整,文字标点准确无错误,排版尽量优美,等等,这些都是个人努力可以达到得,但是客户是否有意向合作,对我们的提议是否感兴趣,却不是尽在我们掌握之中,甚至合作之后,能否顺利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都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对于所有事情,我们都应该从两个层面去把握。
第一个层面,就是专注个人的精进,第二个层面就是顺其自然,其实还是那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能够明白不是所有事都能由自己去控制,去决定,对于事态未如理想,内心的压力就会减轻,不会强求,更不会以“应该”怎样来对别人有所要求。世间上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不过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而且不会愿意轻易交出自主权。
只要我们不承认某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脑子里就一直会有一个“它应该要这样”的图景,某种意义上,应该思维就是对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执着。
陈海贤老师的这句话说出了控制感背后的深层原因。
认识到许多事物的不可控性,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之一。
但是,事物的不可控性也不应作为个人偷懒或者依赖他人的理由。
要知道,世间上的事物绝对不可控的情况也很少见。对于每件事情,其实都可以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部分。可控的是自己要采取的行动,比如,你想要减肥,迈开腿,管住嘴,就是你可以控制的,但是减肥的效果和需要坚持的时间,就不会因为你着急而改变。
所以,对于一件重要的,或者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学会了找出其中可控的的部分,针对它制定行动计划,那我们可以避免陷入无尽的担忧和焦虑,因为我们一直都有可以采取的行动,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
![](https://img.haomeiwen.com/i5690143/43bfdf49a294150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