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写于2015年3月28日,修改于2022年5月24日)
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的情景记忆深刻。
那时候还是八十年代,交通远不象现在这么便利,车站离家大概五六里的路程,没有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和私家车。从家里出来,需要骑自行车或坐小三轮车去车站,再把自行车寄放在车站附近一个熟人那里,然后提着、背着大包小包踏上回家的公共汽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老家的车站,下了车,却还要步行走六七里路。这六七里路,那时候还都是土路,曲曲折折,坑洼不平,平时还好,一遇到毫无防备的雨天走起来可就惨了。记得有一年八月十五我和妹妹跟着爸爸妈妈回老家,我们刚一下汽车,就下起雨来,当时也没带任何雨具,我们就在雨中连走带跑,沾了两脚泥,淋湿了衣服,狼狈得很!可奇怪的是,印象中我和妹妹并没有觉得沮丧,反而开心得很!或许这就是孩子的本性吧,总是无牵无挂,喜欢这些新鲜的经历。有时候,我们会要求爸爸带我们走另一条偏僻的小路,因为那条小路的途中会有一些小沙丘,我和妹妹边走边在小沙丘上蹦来蹦去,还时不时停下来抓两把沙土玩儿。小路两边长满桑树,如果时间对的话,就可以摘桑椹吃,好像还有一种果子树,结一些我们这里叫做“棠李"的果子,样子像极了樱桃,但又不一样的味道,又甜又沙,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果子,以后也从来没有见过,它和这条回家的小路一样,只存在于我童年的记忆里,像梦一样的记忆。
我爸爸从十六七岁时参军,在东北和新疆等地方当了二十多年兵。我和妹妹从小就随军,跟爸爸一起在大西北“漂泊”。后来爸爸转业,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我们回到了故乡,那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因为我和妹妹不是在老家长大的,所以家乡的意识有点淡薄,我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只要跟着爸爸妈妈,我们就永远是快乐的。我一直都认为,爸爸妈妈是喜欢回老家的,要不然,爸爸转业时,明明可以去更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却为什么偏偏回到并不富裕的故乡?而且逢年过节、拖家带口、手提肩扛,不管多不不方便也都要沿着那条曲曲弯弯的小土路回到老家?到了现在我才了解,喜欢回老家,那是因为老家是根,老家有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
九十年代,我在离家300多里的郑州上学,回家,便成了离开家那一刻起最迫切的愿望。每次一踏上回家的公共汽车,心里就觉得踏实了。尤其是在外面受了挫折和委屈,更是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飞回家里,因为家里有永远爱我、给我安慰,给我支持和鼓励的爸爸、妈妈。
如今,我结婚生子了,逢年过节,我便开始如小时侯爸爸妈妈带着我回老家那样,陪着老公带着儿子去看望公婆。但不一样的是,如今再也不用手提肩扛地提重重的礼物,私家汽车早已替代了自行车;再也不用走曲折坎坷的乡间小土路,平整光洁的柏油路早已四通八达;再也不用担心路上会雨淋日晒,因为这边一出家门就上车,到了路那头的家门口才下车。望着车窗外车水马龙繁华的街道,我脑海里常常会闪现出小路,沙丘,绿树,野果,甚至还有一场悄然降临的蒙蒙秋雨,和雨里脚步匆匆的一家四口……
不过,这只是我恍惚中的小心思。对于老公来说,回家的脚步无疑是匆忙而迫切的,因为家里,有娘亲。
作者:杨利芳,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