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尽早的融入到行业内部圈子,更加核心或者更加前端,千万人只有等到变化了才行动,就太慢了。”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眼界和格局,在各个行业圈外的人看到的是发生的现象,圈子里的人看到的是内在的逻辑,才能早一步嗅到行业目前的变化和未来的方向,在世界还没有形成气候前,在获得大众认知和理解前提前做好布局,早踏出一步获得宝贵的时间优势。不要等风走了再行动。
圈子就是平台。我们的平台对一个人同样的努力的付出,带来的效益,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只是真正需要更正确的努力姿势。大城市圈子更密集,更前瞻,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更高维度的视野。
不能预见未来,但至少能增加被幸运女神看上的概率。不管未来怎样,总要先把自己这副皮囊扔进这座城市,呛几口水,怎样没有淹死,慢慢学会游泳,慢慢学会掌控,当下一波大浪真的来的时候,看有没有机会站在浪潮之巅。时间别拖太久,一步慢,步步慢。
第8课共读稿——拆解一本书的内容,化整为0,写出价值6000元的共读稿。
主要内容是拆解高效的学习方法,写一篇价值,6000元的拆书稿。不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什么是拆书稿?拆书稿的框架是什么?3如何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
从产品形式上来说,拆书稿是精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将一本书拆成5~10个部分,每个部分1000~3000字不等,各有一个小的主题。而讲书稿呢,是精读完一本书之后,用一篇文章5000到1万字的篇幅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要讲得有意思。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他们都是在好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从产品内容角度来看,拆书稿是以不渡电视连续剧,而讲书稿是一部电影。从产品的使命来说,拆书稿它的目的是通过创作者的一个撰写,帮助激发读者的兴趣,带领读者有场景化的完成,一次线上学习。而讲书稿是帮助用户节约时间,高效的获取精华,骤增阅读视野。
拆书稿的底层逻辑是读书会。(很多人都是“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没有时间”)拆书稿本质上是线上读书会,大部分人从纸质阅读迁移到屏幕阅读,但是大家的价值判断没有变,看书是上进的,玩手机是堕落的,把书的内容搬到手机上,弥补了大众的心理。一个好的读书人能让一本书枯木逢春。经过二次编排之后让书更有生命力。传输稿更有利于打造一个很有粘性的主题社群读者可能就像追电视剧一样,每天早上都会去看下回分解。互联网时代最好最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像牙膏一样的产品能让客户天天使用,哪怕每天只用几分钟。
拆书稿着陆点:1.1000个人去参一本书,就会有1000种不同的方式。2.不同的参数平台对于内容的要求也不一样。3.套路不是永恒的,要活学活用。4.不管做成一本书五拆,一书七拆,还是一书十拆,它的脉络是一致的。
拆书稿有三个模板,第1篇是预告是提纲契领的一篇最后一篇是总结,中间的篇幅才是正文,这里边有一个创作的小技巧,就是第1篇你反而要最后写。从第二篇正文开始写。
拆书稿的第2步围绕一个主线去写,每提出一个问题可以用苹果阅读法迅速的跑回书里摘苹果,通过你摘的苹果来完成一篇文章。
虚构类的书一般都会有一条叙事线,但非虚构类的书可能就没有,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要找到一本书的核心利益围绕它进行创作。
拆书稿的关键点一:你要有一个新媒体方案的标题,新媒体时代标题就是一半的内容。关键点二:“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每一篇凑在一起是一个很完整的读书产品,每一篇文章分开,它也是一篇比较好看的文章。
猜书稿写法的一些总结,第一提炼和总结,书中较有价值的内容,穿插对故事的思考和看法,可以提出有身份代入感,有痛点的问题,迅速让读者进入阅读状态,第二,一般来说叙事要占30%,议论要占70%,第3点就是正文部分,引用原句——提出问题——强调核心观点,不要写流水账,不断的强调观点和总结,尽量多的使用自然的语言。
第三部分:如何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
一边投稿,一边打造个人品牌:1.在今天世界是平的,你要成为的是不是喜马拉雅,而是仙人掌上的一根刺。2.自我赋权:通过行动不断的让自己在某个细小领域里变成权威。3.只要比别人领先一点点就行。
越是稀缺,越是精细化的点子,就越容易创造市场价值。
今天凌晨,暴雨惊雷,真心希望早日疫情结束,山河无恙,国人安康。早日开工,挣米粮。
因为之前是书写笔记的,但是呢,现在觉得把它念出来可能会印象更加深刻,所以呢,呃,这两天把读书变现课的一个笔记把它变成了这个在简书里面的一个输出。尝试一下,嗯,看哪一个的记忆更适合于自己。
这周争取把它全部学完之后,开始和实践看一本书。然后现在定下每一天的一个小目标就是:1.保证有1000的一个步数,然后可以做捐步公益。2.每天练字一次。3.读书一小时。
淘宝上有一个助农爱心24小时专线助农战疫栏,嗯,争取目前的农产品在上面采购一些,也算是为疫情做出一点点所能及的小事。
课实际上是一个姊妹篇,那所以呢,就放在今天,学习第9课:读书产品分析,如何写出一篇价值8000元的听书稿(讲书稿)。按分为三个部分去解读。第一,听书产品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第二,听书产品的写作框架是什么?第三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创作秘籍是什么?
讲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用一篇文章5000到1万字的篇幅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要讲的有意思。像是一部电影,是帮助用户节约时间,高效的获取精华,增大阅读的视野。
听书稿的底层逻辑就是省时间。听书消费崛起在于它增加了现代人的一个“重叠的时间”。国民总时间在理论上是不变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但是听书时可以做别的事情。互联网发展到这种程度,不管是在软件还是硬件的发展,已经到了让知识媒介和载体发生了变化。
建议:成人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学为主,而自学最重要的一个诀窍就是模仿,所以大家可以去得到行为,喜马拉雅好好学习,以及新世相这类平台去多听一听。
听书稿的写作框架:讲书稿的开头点名什么书最好用一句话能概括精髓,大概100字左右。点题之后紧接着就是破题。破题,是为了激发听众的兴趣,可以写一些生活场景,一些故事等等。接下来介绍作者,不要直接用网上对作者的介绍写清楚作者是谁,有什么成就?有什么特点,如果没有特别之处的话,就直接解释他在书中的核心观点。
讲书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要在书中摘取3~5个分论点来进行论述。我们在选取分论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分类的过程。
用金字塔原理趣分类以及整合观点案例。
纵向上:上一层必须是下一次的思想的总结和概括。横向上:每一层的思想比较是在一个逻辑范畴里边,同时也是相互独立和完全颠覆的。
口诀就是“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论点选择好了之后就是哪个论点的论证部分了,这个部分既要紧紧围绕论点,又要防止文章变得枯燥,简单的说既要有干货又要有案例,可以到书中去找案例,夹叙夹议的写,这样子更容易说服读者。
总之总体感觉还是自然语言和文学语言交集来创作,每个分论点结束的时候都要做一个小的总结,讲书稿其实是一个音频环境和直接用眼睛去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要提醒一下听众,帮他们承上启下。
在结尾的部分,你还是要做一次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
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创作秘诀是什么呢?第一个创作逻辑是难到易,把书中很复杂的理论给说简单,联系生活化场景和概念。逻辑二是由高到低,指出一堆简单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很深刻的意义。第三种逻辑是从已知到未知,我们可以先从别人的心里从对象心里去抓一个已知的,从无到有形成新知的交付。逻辑四:由是到非,换一个角度把过去的认知给翻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