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不喜欢跟风的人,也是个不爱看电影的人。一直以为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产物,它们均掺杂了导演和演员甚至更多人的解读,少去了太多的原汁原味,并没有原著来得更完整更全面,所以我更愿意去看原著的。但是«芳华»,我还没来得及看原著,就先看了电影。
电影«芳华»的主线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部队文工团由鼎盛到解散的历史。其间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的命运与走向,通过人物们的命运与走向,展现出了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的人性的问题----人性的美与丑,人性的善与恶。
英雄悲剧里的人性
-----男主角刘峰
刘峰只是一个善良的人,仅此而已。他凭着他的善良学习雷锋做好事。或者说他做好事并不是为了学谁,而纯粹只是因为他善良。其实剧中的林丁丁也善良,当她发现何小萍偷取她的军装照相之后,有人要打电话给领导告发,她却制止而给了何小萍一个机会,这是她的善良。很多人的善良只在一个闪念里,刘峰可贵是他的善良在一如既往之中。他始终如一地善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做法被形而上了----领导眼里,他成了有高度的英雄,战友眼里他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之一族。为什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呢?是因为这种近乎完美的好人太稀缺吗?林丁丁的眼里,"神"是不能有七情六欲的,他就应该纯洁得一如晶莹的水晶,透亮着,供人观赏着,否则就是玷污就是脏,所以对于拥抱事件她说"他刘峰就不行,不行,不行"。刘峰的悲剧怪不得林丁丁,那怪谁呢?怪观念怪认知怪好人太少吗?为什么一定要树立榜样呢?好吧,为了弘扬正气,那为什么不允许榜样屙屎撒尿放屁打嗝呢?人们的思维都是怎么啦?
还有一群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一群普通人,有着人性里该有的恶念自私念的一群人。他们内心深处饱含着嫉妒的因子,他们羡慕嫉妒甚至恨刘峰这种"光辉"的人生,他们时刻在观望,甚至想伺机而动好随时熄灭那一道一道的光圈,他们讨厌刘峰这面照妖镜。刘峰就是一根道德的长鞭,时时刻刻在鞭挞他们的内心,他们不想承认和面对内心里的龌龊与猥琐,所以他们更想看到刘峰的毁灭或者更想证实刘峰比他们更龌龊更猥琐,如此他们才算是真正正常的人。他们的观念里,人也已站在井边,他们不推一把已经极为人道了,扔两块石头应该无可厚非吧!
刘峰对林丁丁表白时说"我也有私心,我的私心就是你,我希望留在你身边"。是人都会有私念的吧,不同之处就看你把私念放在哪。人多是把私念放在名利上,而刘峰却放在爱情里,他为了追求爱情,做了太多别人习以为常的好事。这种好事太普遍太广泛太没有针对性,爱情也就不感动,不感动就不青睐于他反而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刘峰爱情的失败是不是在告诉男孩们要得到女孩的爱情就该给她非于常人的好呢?哈哈,我这里好像跑偏了。
再说何小萍。何小萍是个可怜又可爱的人。一个真正懂得人性且又有人性的人。如果说苦难是财富的话,那何小萍童年的苦难成就了她丰满的内心。
何小萍是一个缺爱的人,一个缺爱的人往往格外敏感,她能捕捉到人性里的善,哪怕一丁点的,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光亮于她或许不亚于冬天里的暖阳。一个缺爱的人也更能感受到人性里的恶,哪怕芝麻大的,没尖没刺,却依然能穿心扎肺,刻骨铭心。所以何小萍能懂得了刘峰的善,那是她见过的最好的一个值得用一生付出的人,她不求拥有,但求能在他的身边为他付出;所以刘峰被流放后,她有了跳A角的机会却想方设法地放弃,她放弃出头,她害怕做出头鸟。片头分队长就说了何小萍的天赋极好,而且在文工团的日子里何小萍总在勤奋练功,她出头是毫不意外的,但是她拒绝。她害怕做第二个刘峰。但何小萍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品格是金子,到哪都发光。在野战医院里,她尽心尽力地救助呵护战士们,她成了英雄,她崩溃了。英雄于她是个可怕的名词吧?又或者是因为她想不到她那么个不受待见只受欺负的人会成为英雄吧?她是高兴坏了吗?落差太大的两种际遇让她无以承受吗?我更觉得她是怕英雄这个称谓。
惺惺相惜这个词好。所以最终何小萍和刘峰以一种相依为命的亲人模式相伴终身,彼此取暖。写到彼此取暖这个词我突然想问问作者:严老师是不是用这种结局慨叹这种"稀缺动物"在俗世存活的艰难呢?影片的尾声处,刘峰和何小萍去祭奠曾经血染沙场的战友们,郝淑雯,箫穗子,林丁丁还有其他的战友们,他们在哪呢?天各一方,各自为名利在拼搏奔波,这是没有受过血的洗礼的区别吗?
影片以«芳华»为题,应该只是对美好青春岁月的感怀吧?!对于各自的青春岁月,谱写的方式不同,结局也会不同。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无悔的人生呢?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这是箫穗子在影片末尾的一段旁白,应该给出了答案吧!我的解读是:始终尊崇自己的内心,跟随内心的牵引,保持那么一份不被世俗化的敬畏之心,真诚而执着的坚守着一方阵地------或者是爱或者是善或者只是为人的一线标准,就是无悔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