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读书笔记——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作者: 832dc5c70464 | 来源:发表于2016-01-15 01:55 被阅读2874次

看了一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突然有些想法,就顺势写篇读书笔记。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说:“暴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可知暴力,是一种手段,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的手段,通过暴力让敌人认同自己的意志。其实它是作不断的寻找认同感的过程。

克劳塞维茨说:“人一旦运用了暴力就必要让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一直有人认为,在暴力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的仁慈一些,不仅可以通过暴力达到使敌人无力抵抗的目的,还可以尽量少的减少人员伤亡。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效益,又能可以不违背本心。但在真正的暴力使用中,战争双方谁仁慈,谁就会输。因为暴力之所以叫做暴力,就是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仁慈的人的战场。谁悲天悯人谁就会成为战争的失败者。

有战争就有占有,有占有就会有损失。为了占有与不失去,人们会不断的强大自己,思考胜利之路。战争促使人类飞速发展,促使人类思维不断更新,人类的智慧一般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更显得伟大,文化在乱世才更显得丰富。比如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就是文化最为繁荣的事情,其中的儒家思想甚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期。

《战争论》中说:“战争是在社会状态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中产生的,是由它们决定、限制和缓和的,可是它们并不是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它们在战争发生以前就已存在”。

战争的发生原因不是因为国家状态和关系的不同,它发生的本质是敌对意图和敌对感情。为何把敌对意图和情感作为斗争发生的本质了?

首先,斗争的产生一定有产生的原因,也就说两者之间发生战争,一定存在敌对的地方,也就说敌对意图。

其次,敌对意图是如何产生的了?这与物质形态,意识形态就存在了关系。在野蛮民族中敌对感情占上风,既然是野蛮冲撞,他们本身就不会做一些理智的思考,不会权衡利弊上做过多的考量。文明民族则不同,他们在斗争中会权衡利弊,会趋向于对自己更有利的方面。

还有,战争受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越是文明的社会形态发生战争的概率就会越小。因为理智在战争中占的影响更大。以前有人说预测公元2000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具体看今天的世界,小暴乱一直存在但大规模的战争并没有出现。有人说,现在的战争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商业战争,它比运用武器来战斗更加可怕。但用通俗的话来说,商业战争并不是运用暴力解决问题,它只能算是一种比较激烈的竞争。今天的社会是由越来越多的文明民族组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大战并不是没有发生的机会,只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理智占有较多的份额。

战争既然称之为战争,就是因为它拥有暴力。一个人再理性也会有出手打人的时候,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只是越是理智的人就越不容易触碰他们情感的底线。

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本能情感的宣泄,破坏力是暴力的一种形式,没有任何暴力不造成破坏。野蛮的战争和文明的战争区别在于破坏程度的大小。

例如古代野蛮战争中一般胜利者在最后都会屠城。屠城的原因之一有为了宣泄情感。有战争都会有牺牲,有牺牲就会有愤怒,有愤怒就会有宣泄,有宣泄就有破坏。在我国现代历史上很多人都积极踊跃进入杀小日本的行列,究其原因大多是为了报仇,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所以外野蛮战争中敌对情感显现得更加明显。

屠城的原因还有资源的掠夺。在生产力并不高的情况下,有限的资源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谁的能力强大谁就成为资源的拥有者,谁就能生存下去。据调查显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战争的爆发,都是因为大雪使北方的民族无法生存,他们只有通过发动战争来掠夺资源。


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战争胜利呢?


《战争论》中说:“要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就必须让敌人的处境比按我们的要求作出牺牲更为不利。”

所以战争的胜利的表现,并不是不是获得了多少的资源,也并不是屠杀了多少人,这些只是发动战争取得胜利的结果。

结果与目的并不是一回事!

战争是两个人两个民族或者是几个人几个民族之间的斗争,它胜利的表现是敌人的处境远远低于我们的处境,在意志上绝对服从我们的意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近年来中国有些人特别反对过外国节?

原因在于文化节日是一个民族意志的强烈体现。过外国节日是在意识上对他国文化和他国民族意志的一种认可。虽然经济全球化促使文化全球化程度加深,但民族间依旧存在民族情感,存在各自的意志。这也就表明在文化没有完全融合的前提下,仍有产生敌对情感的可能性,如果你在意志上(意识)上认同了他国的文化,就会存在一定风险,因为敌人在意志上已经征服了你。况且今天的很多人,他们在认同别人的意志的同时在鄙夷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更多人本身并不存在某种辨别力,只是一种盲目跟风,这才是人们忧心的问题所在。

在评定战争的结果时克劳塞维茨还说说:“结果要用战争行为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那么就必须使敌人或者真正无力抵抗,或者陷入势将无力抵抗的境地。”

战争行为结束的标志是打垮敌人或者是解除了敌人武装,只有达到得到这种结果才能称之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敌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才是为了自身发展。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它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存在而已。所以战争不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是战争的敌人。任何一种手段的运用,都会有一定的衡量,衡量的标尺就在运用战争的人的手中。


那么思考的问题就在于,要获得战争的胜利,该如何衡量敌人的抵抗力?

《战争论》中说:“在战争中抵抗力体现为现有手段的多寡和意志力的强弱,这是在发动战争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这两项决定了对手抵抗力的程度高低。手段的多寡体现在经济基础上,意志力体现在群众方面。用孟子的话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同时还得“天时地利人和”。战争取得胜利不仅要让对手毫无还价的余地,还要使对手毫无对抗的意志。只有两点中还有一点留有余地,战争就达到彻底打垮敌人的程度,就不叫做胜利,对手随时都有可能席卷而来。

暴力,也是一种学问,它不仅是斗争双方的实力战,同时还是双方的心理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rh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