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一定是自恋型

我一定是自恋型

作者: BonnieWang_1 | 来源:发表于2020-10-26 12:55 被阅读0次

    近日,肤浅的学了些自恋型人格的特征、成因,然后自己写写玩,尽显下自己的自恋型人格特征。

    1、自恋型人格是什么?

      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有何价值。我们努力经营生活,期待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受到赞扬会提升我们的自豪,反之则令人挫败。有些人过度忙于寻求“自恋的补给”或自尊的支撑,映衬出其他需求黯然失色。自恋型人格用于形容这种比例失调的自我关注,而有别于人们对赞扬或批评的普遍态度。自恋型人格的个体内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

    “若有所失”这种感受非常贴切,闭上眼睛细品......

    这是一种空落的感觉,哪怕自己的生活很忙碌。它会刺激出这样一种行为:总觉得有更多更好的东西在前面等着你去追寻,就像绑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一样,让你一直不停下来。

    “事在人为”,“实现更好的自己”,“努力学习啊,会成功的!”“寻找资源啊!”“总会有办法的!”......这些想法有错吗?没有。但是细品背后内心的驱动力:空洞......,找些东西来填补!是的,就是这种感受。

    当然,我们也许偶尔不会有这种“若有所失”的感受,就是我们很有优越感的时候,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具有经济条件优势、孩子聪明可爱乖巧学习好优势,我们自认为超越周边人的时候,这时,我们的内心似乎充实了。不对,应该说是平静了。

    但是,当自己过的不如周边人时呢?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孩子优秀,别人的房子比你的值钱、别人的车子比你的豪华、别人的职位比你高、挣的钱比你多,职业比你的稳定......天哪!我的人生好失败,我怎么这么没用?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这些内心戏是怎么来的?

    2、自恋型人格的成因。

      家庭方面:

    小时候的你,是否有:“各方面满足父母的期待,父母那是相当的满意,为你自豪!相反,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父母对你怒目而视,看哪儿都不顺眼!”?

    反思下自己,对孩子是有这些行为的。但是,这种做法错了吗?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啊。鼓励TA的积极行为,怒视/忽视TA的不良行为,塑造一个“我们理想中的孩子”。孩子从内心深处都是想让父母高兴,为TA感到自豪的,这点毋庸置疑。当TA的行为满足了父母的期待,TA会获得父母的正性反馈,进一步激励TA的行为;当TA的行为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TA会有些羞愧(这里看到羞愧和内疚的差别,让我颇有感触。羞愧是一种被当作坏人或被认为有过错的感受,来源于外界。羞愧隐含着无助、丑陋和懦弱的感受。内疚是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来源于内部)。此时,父母的反应会很重要,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满足我们的期望,我们就自豪;未满足,我们就生气,那久而久之,一方面,TA会给自己贴上好或不好的标签(父母给的);另一方面,TA会忽略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完全聚焦在外界的评价和对TA的需求。所以,如果父母这里的度没有把握好,认为自己对孩子的需求就是对的,并没有给到孩子镜映,那一个自恋型人格的人就诞生了!

    都说自恋型人格具有时代性,那么当前时代的什么社会特征导致了自恋型人格呢?

    社会方面:

    上周督导,专门和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老师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不自恋才怪,还让我们细品“美丽的皮囊万里挑一,有趣的灵魂千篇一律”,品出点儿什么了吗?

    当代生活急剧变革强化了人们的自恋意识。世界日新月异,公众传媒弱化了个人隐私,同时也迎合个体的虚荣与贪婪,世俗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和宗教的内心准则。在这行色匆匆的时代,人们的短时印象比持久品质更引人注目,而持久的品质只会在小范围、相对稳定的人群中才会受到褒奖。一个提倡机会均等的民主社会将会促进公民关心如何表现自己的特殊性。如果缺乏明确的地位分级体系,人们只能依赖努力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优越,而处于劣势等同于个人的失败。(此段摘自《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所以,也不能怪我们自恋,而是社会造就了我们。我们一个劲儿的往上挤,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往上挤,正是因为社会提供了这种机会给我们。只不过挤一挤我们就会忘记我们是谁了。挤不上去的时候,就开始想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关注和自身的特殊性(比如,从外转内,关注内心,并且写一篇自恋型人格的小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一定是自恋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sa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