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启发日记#185 好的作品,需要跨越作者和读者间的这道鸿沟

#启发日记#185 好的作品,需要跨越作者和读者间的这道鸿沟

作者: 磁石在提问 | 来源:发表于2021-07-24 17:52 被阅读0次

今日启发问题:“你觉得作者和读者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


<问题说明>

如果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民族,如果每个人都是同样的生长背景,如果每个人都受过相同的教育,如果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社会经历,那么我想,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会是畅通无阻。

可惜,这不是事实,事实刚好相反。

心理学里面有个ABC模型,同样的事件A,不同的人会带着不同的信念B,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C。

同样的一个笑话,讲完之后,有的人笑了,有的人却哭了。不信,你以今年的郑州为背景讲个笑话试试。

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

沟通如此,作者和读者间的“对话”也是如此。

写作是为了创造并传递价值。价值是一种很难度量的东西,就如同爱。我爱你,我想把我的胸腔剖开,把心掏出来给你看,你说:“傻瓜,不用,你好好爱我,我就能感受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话呢?

因为我对你爱得如此强烈,我急着让你看到我有多爱你,但你是看不到的。所以你说让我好好爱你,让你感受到。于是我用爱恋的眼神和甜蜜的笑容,我用暖暖的拥抱,用对你无微不至的呵护让你感受到。

什么意思呢?

我对你的爱是由内到外释放的,却要让你由外到内感受到。所以谈恋爱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我这么爱你,难道你不知道吗?这是傻话,对方当然不知道,除非你拿出外在的行动,让对方感受到。

写作者和阅读者也有这样的天然矛盾。

有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写作者和阅读者对文章内核的理解总会有偏差。你写一篇文章,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你写得越好的文章越是如此,但读者不是,他们是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的东西。

你以为读者明白的东西,其实读者未必了解。

你把思考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省略的东西,读者没办法自己补上。

你对一件事的理解,基于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但读者读你的文章时,支撑他理解你文章的,是他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都不同。

你觉得你的文章值得一看,也值得推荐给朋友看,否则你写它干嘛,但对读者来说并非如此,别人并不是非得看你的文章,他随时可能把它关掉。

你的写作过程是先有内核,向外发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现。读者感受的过程,顺序是相反的。他先看到了你的排版呈现,阅读你的文字,遵循你的框架,最终才会理解你的内核。

这就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

如果化解这中间的隐形矛盾呢?当然意识到这个矛盾的存在是第一步的,否则就不会花费心思去处理中间的隔阂(事实上很多作者是并不知道这中间的矛盾和隔阂的)。

当真正重视这个矛盾之后,方法和技巧才是有效的。之前的多篇日记,其实在从各个角度来去处理这个矛盾的。

#启发日记#176 写作三核心“输入” “思考” “输出”,缺一不可 

#启发日记#180 让一篇文章成为垃圾,只需要忽略这五点留可以 

#启发日记#181 同样一段话,为啥人家说起来就让人爱听? 

#启发日记#183 好文章被分享的基因是什么?

磁石理解两者间的天然矛盾


正如上文一开头所说的,在日常沟通中,本身就有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障碍。只要是稍微跟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一些交道,就能够体会磁石所说的。有的时候,这种自说自话,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形非常强烈。很多时候,非常喜欢从对方身上找原因,不过,这沟通不畅,其实是双方的原因。彼此都认为自己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对方还不明白呢?越看上面的那个ABC模型,就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

在这个背景下,磁石特别欣赏“科普”这个事。从科学的角度看,就是把那些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和内容让小白能够明白。写文章也需要科普精神,写文章要写人话,写文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如果带着这个反思去打磨文章的话,文章的水准一定会大大提高。

//每日一问一答,激发无限潜能//

坚持每日写作(日更)有捷径,用 #启发日记# 解决输入不够、无话可写的问题

为什么我要发起#启发日记#?

新朋友跟写#启发日记#须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启发日记#185 好的作品,需要跨越作者和读者间的这道鸿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sp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