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智力了
传统智力测验的测量内容太过单薄,认知领域和非认知领域的重要能力都无法测试,但是却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过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智力概念的本身也存在着混乱和自相矛盾的问题。人们倾向于接受广义智力理论的观点。然而,人们在分析“聪明人做蠢事”现象时,也能隐约觉察到似乎有不对劲的地方。
打击智力测验的额价值和威望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但是在方式上,一派主张拓展智力概念,提出多元智力构架,将情绪智力、社会智力等概念添加到智力概念当中,另一派主张缩小智力概念的范围,为其他重要的概念争取概念空间。作者坚定地站在后方的阵营,在书中观点鲜明地提出,接受并推广广义智力理论,并不能成功减缓MAMBIT日益被高估的趋势、应该大肆宣扬狭义智力理论的观点,以此冲击智力在人类心理机能中的霸主地位。
作者为此进行了大篇幅地阐述,从历史发展到实验证实,摘录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
试想,如果有人反对在评价汽车时太过于强调马力这一指标的做法,于是,为了降低“马力”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他们提出了制动马力、转弯马力、缓和马力等一系列概念来描述汽车的特性。请问,这种策略可以让人们在评估一辆汽车的性能时,忽视发动机功率的重要性吗?我认为不行。
概念解析
- 智力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此处所遇到的问题是认知能力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话题——智力的广义与狭义理论之分。智力的广义理论囊括了日常用语中智力一词所包含的各个方面(适应环境、具有智慧与创造力等),而不管已有的智力测验能否测量这些能力。狭义理论则正好相反,把智力的概念限制在已有智力测验所能测量的心理能力内,其定义源于心理测量研究、使用脑成像技术的神经生理学研究以及大脑功能障碍研究对智力一词的操作化。该定义也包括对人们在完成已有测验时的表现和认知能力指标的统计分析。
- 一般智力
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这一科学概念正是从狭义理论衍生而来,通常用符号G来表示。而在谈论流体/晶体理论的时候,则称为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Gf)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c)。为了与当前智力研究领域所达成的共识保持一致,在这里将其称为卡特尔-霍恩-卡罗尔智力理论(简称CHC智力理论,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 of intelligence)。这个理论之所以有时会被称作流体/晶体智力理论,是因为该理论认为智力测验只触及全部心智因素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又只有两种较为突出[3]。流体智力(Gf)指在不同领域(尤其是新异领域)运用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抽象推理任务来测量,比如图像分类、瑞文测验、数列推理(比如,数列1、4、5、8、9、12、__下一个数字是什么?)。晶体智力(Gc)则指通过学习积累得来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词汇任务、阅读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量。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智力包括过程(Gf)与知识(Gc)两个不同的方面,而流体/晶体理论中的两种关键因素正是这种观点的具化表现。
- MAMBIT
我们把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心理能力(the mental abilities measured by intelligence tests)简称为MAMBIT. MAMBIT不包括那些使我们的行为显得笨拙、愚蠢或荒谬的特质,无法反映出我们的决策是否明智、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目标排序是否合理、思考是否全面以及能否对证据进行适当的校正。如果聪明只指向MAMBIT,而笨拙则指向MAMBIT所没有包含的特质,那么与“聪明却行事笨拙”类似的表述所指的仅仅是两种相异的心理机能不协调罢了(一高一低)。
提高理性才是重点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辆汽车,智商好比是汽车的行驶速度,而理性则决定了行驶的方向。
人类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机制:快与慢。作者在两种加工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三重心智模型,强调了个性化。快的类型一加工包括自主心智,慢的类型二加工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算法心智就是传统的智力,而反省心智就是理性思维。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两类。聪明人为什么会做蠢事?原因就出现在缺乏理性上。
理性障碍产生的原因一是信息处理过程问题,二是内容问题。所谓信息处理过程问题就是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在没有具体线索提示个体需要避免最简化信息处理(比如,考试就是一种提示线索)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成为认知吝啬鬼,启动自主心智,依靠直觉进行判断,受困于非理性。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简言之,人类大脑天生懒惰。
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认知吝啬鬼的认知特征。 大量依赖启发式加工,如锚定与调整启发式、默认启发式加工、平等启发式等,属性替换如支配关系属性替换、情感性关系属性替换,货币错觉以及框架效应,我方立场偏差。
内容问题是指我们在进行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时,缺乏必要的心智程序。当理性行为所必需的心智程序或者心智程序污化时,就是“心智程序问题”
心智程序缺陷指的是个体心智程序未获得足以支持理性思维的规则、策略和知识,书中重点阐述了两种心智程序缺失的情况:
- 科学思维缺失:自闭症“辅助沟通”疗法,忽视了对备择假设进行对照试验的科学思维而导致悲剧
- 概率思维缺失:儿科医生计算概率平方时忽视完全独立条件,提供错误数据导致法官误判
污化心智程序:心智程序的某些知识本身就是导致非理性行为和思维的罪魁祸首。
书中为解决提高理性,提供了两大解决方案:
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概念解析:
- 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
从实用角度来说,工具理性就是在有限资源(生理与心理)的前提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得更加学术一点,工具理性可被定义为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经济学家与认知科学家提炼并完善了目标实现最优化的含义,提出了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的概念。决策科学家所使用的理性决策模型,就是人们基于最大期望效用做出的选择[2]。当代决策科学的一大发现是,如果人们的偏好遵循特定的模式(谓之选择公理),那么,他们的行为应该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即所作所为皆是为了获得自己最渴望的事物。这也使得用认知科学的实验方法测量个体理性程度成为可能。通过测量个体行为与最优选择模式的偏离,即可获知个体非理性的程度。
理性的另一面被认知科学家称为知识理性。知识理性所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3]。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的桥梁是对未知事件发生概率的预估。虽然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不会解教科书上的逻辑题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这就是有关理性的错误印象所带来的危害),但实际上,没有人愿意完全放弃知识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信念不会偏离现实太远,也都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带来最优化的结果。
- 理性障碍
理性障碍:理性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无法理性地思考与行动。该定义包括个体在信念形成、判断信念一致性,以及根据目标采取行动等方面遇到困难。虽然理性障碍常会伴随其他障碍一同出现(比如,感觉机能损伤),但这些障碍并不是导致理性障碍发生的本质性原因。理性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是思考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程度明显低于个体的智力水平(智力测验成绩)。
理性障碍的定义无论是措辞还是概念命名,都在有意与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对“障碍”的定义保持一致[1]。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理性障碍概念用作“直觉泵”。“直觉泵”一词是由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提出的,意指“在思维实验中通过不同变量来激发系列直觉的工具。一般而言,直觉泵并不是驱动发现创造的引擎,而是说服或教育的工具——一种使别人采用与你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于我而言,理性障碍就是一个直觉泵,用来帮助人们认清理性与智力之间的差异,知晓两者之间失衡的现象并不值得惊讶.
- 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的定义,即个体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
- 完全析取推理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完全析取推理(fully disjunctive reasoning)。完全析取推理是指面临诸多选项做出决策时,或是在推理任务中选出最佳问题解决方案时,对所有可能性及其结果进行分析、采择的思维过程。析取推理是一种系统性且速度较慢的信息处理方式,是前面几章中介绍过的类型二加工的一种。但是人们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而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进而得出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 启发式加工
启发式加工常常被用来指代类型一加工,这种加工速度快、自动发生、计算简单并且不会充分分析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一种用来形容认知吝啬鬼的方式是:它大量地依赖启发式加工。
-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当使用这个策略是,我们会先锚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关键数字,然后基于一致的特定信息调高或调低这个锚。当锚定的数字与我们即将要处理的问题毫无关系时,问题往往就出现了。
- 默认启发式加工
默认启发式加工遵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如果你获得了一个默认选项,持有到底。对于那些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加工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生活有那些有权设置默认值的人掌控。
- 属性替换
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简单来说,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
- 支配关系属性替换。
如果一个事件的结果集合中,包含另一个事件的所有结果,两者之间即是支配关系。当人们对较小结果集合的估值或概率估计高于较大结果集合时,就是违反了支配关系原则。
- 情感性关系属性替换。
决策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属性被替代是根据对决策后果利弊的评估而做出的,是对当前可预见的前景的情感性评估[2]。这一类属性替代方式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理性的,因为情感确实会将结果的好坏转换成为是否有用的信号。可是,如果在进行情感价值评估时完全不进行分析性处理以及调整,问题就出现了。
- 货币错觉
简单来说,就是认知吝啬鬼仅仅关注货币的表面价值,而不综合考虑影响实际购买力的其他因素,比如通货膨胀、时间和货币兑换汇率等。
- 框架效应
人们对本质相同但是表面不相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在决策理论的技术性文献中,对这种违背职责的被称作描述性不变原则。
如果被试的选择判断会被那些他们自认为不相关的问题特征改变,那么可以说,这样的被试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有序的偏好。如果一个人的偏好因为无关紧要的问题措辞变化而发生逆转的话,那么这个人则不具最大化预期效用的能力。
问题列表
将仍旧为得到解决的问题列在这里,作为后续继续学习的起点。
- 认知去耦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么?如何训练?
- 如何安装正确的心智程序?
- 如何训练自己的反省智力以及正确地提高反省智力?
- 如何扩大自主心智的作用范围,发挥潜意识的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