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散思维
我听语文高级素养这门课的时候,老师问,什么是好文章?同学们有点愣神,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继续问,那什么不是好文章,坏文章是怎样的?
同学们立刻回答了很多。如文章没有中心思想的不是好文章,词不达意的不是好文章,表达的思想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不是好文章。文字简洁,用词恰当,逻辑清楚的是好文章。
这个回答中主要是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说坏文章的是从反面发散的,说好文章的是从正面发散的。
发散的过程是找到了迷雾中的一点光,没有发散前是什么都没有,发散一下就找到了很多可说的。
一般情况下是从正面发散,但往往从正面发散是较困难的,因为心里总想一下找到一个好的答案,所以左想右想就一直找不到好的结果。但是从反面发散的话就比较容易一点,找到反面的东西后再反面想一下就能找到正面的结果了。
因此发散的时候正反面都要思考。这样就能找到很多未知的东西了,做下一步的时候就能好一点。
2:减法思维
发散是为了从迷雾中走出,发散的越多,产生一些无用的东西就会越多。所以要用减法思维提炼一下。
这里要问自己,如果要舍去一些东西,首先会舍去什么,找到后就舍去,使用这个方法把一些无用的东西都舍去,如果发散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东西,那就多做用几次这方法。
有时候也可以问自己,如果只能留三个,那么它们是什么?为什么?
用这个方法也可以找到比较好的答案。
最后留下的一定不多,要给它们排顺序,这样就更能找到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3:方法的运用范围
很多人一看这方法就知道,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因为写作就是需要发散。
但我不想你把思维局限在写作上。它可以泛画道其它方面。
如看待问题的时候你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去想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对方的立场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在想两个人之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什么问题可以先放一放。
我上面说的正面与反面它们的本质就是相反,所以,那些可以对立的东西都可以这样看待。
如文理科,一个注重计算,一个强调情感。两个虽然有时候能达成一致,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反的,因为理科思维是一种动态的,会想到一些可能性的结果,而文科的看似能计算一些问题,但它们的思维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所以两者结合运用也是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
静态思维有稳定性,动态思维具有灵活性。两者取长补短就比较完美。
说话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我听他唱的两首歌,听完后问我,对这两首歌怎么评价?
此时我有两种回答,一,a比b坏点。二,b比a好点,你看虽然结果相同,但听上去的感觉是不同的,第二种方法虽然有套路的感觉,但比第一种方法听着好听。
这一篇文章主要想告诉你学会从正反面思考,之后进行衡量比较,找到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