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早已离我们远去,回想起来,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过去一年的话,“奶”字可以说是再确切不过了。
2015年,无论在中国还是澳洲,“奶”是一个到处炙热的字。婴儿的嘴里是“奶”,妈妈操心的也是“奶”;超市里争夺和限制的是“奶”,快递公司里拥挤着的也是“奶”;华人的眼睛紧盯着“奶”,洋人闹心的也是“奶”;买不到“奶”了,华人洋人更会把“奶”字重复起来骂骂咧咧:“奶奶的”。
“奶”的炙热,都跟中国人和中国“奶”有关系。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奶”,中国不光有千千万万的“奶牛”,还有千千万万的“奶妈”,但是中国“奶”不安全,“奶牛”的奶里会有三聚氰胺,“奶妈”的奶里因为吃了有毒食品难保就没有毒。所以,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奶”的起跑线上,“奶牛”和“奶妈”的国产奶不行就买“洋奶”。
中国人买“洋奶”跟“崇洋媚外”一点关系没有,实在是广大中国人被迫无奈。谁愿意起早贪黑一家家超市一次次地跑、收集奶粉呢,谁愿意被洋人指着鼻子骂:你们中国人不吃奶就会死吗?就连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在大喊:“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心痛,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各种方式进口别人国家的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并且我们买人家的奶粉,人家还限购”。
事实上,中国人跟“洋奶”一直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节,现在的婴儿奶粉是一个例证,历史上思想的“洋奶”更是一个佐证。“五四”运动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洋奶”,这民主与科学就是当时中国人从西方进口的“洋奶”;之后革命的思想“奶粉”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这些也是中国人从西方思想“超市”货架上买回的速溶“洋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掀起的思想浪潮,也是由着西方进口的“洋奶”而引发。
吃的奶分牛奶羊奶、国产奶和洋奶,思想的奶则可分成洋奶、国产奶甚至“狼奶”。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应该可以算作中国的“国产奶”,虽然出口西方,但是似乎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支柱;现在中国人思想的“奶”,实在也是成分复杂,古今中外、有益有害混杂,鱼目混珠,一派混乱。混乱了,有毒了,自然就朝向国外,寻找国外的思想“奶头”,这些思想的“奶头”只是过过嘴瘾,嚼一嚼,没味了就扔掉,思想复归混乱无序。
婴儿吃奶只是暂时的,长大成人了也就不吃奶,就断奶了。而中国人的思想呢?中国人的信仰呢?什么时候才能断奶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