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量就是看见并满足对方的需求,一个人最大的能量便是情绪的稳定。
2.课题分离。指的是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由谁来承担,便是谁的课题。
3.自尊水平就是我本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当最初的想法和愿望提要求时,一直没有被满足,导致自尊水平低。高控制、追求完美的家庭,孩子的自尊水平往往偏低,会沉迷于外在的客体。
4.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体,我之外的就是客体,母亲是客体,其余全部是过渡客体,沉迷于某一样东西,就是对母爱的环境和温馨的追寻。因此,养育很重要,耐心很重要,
5.如果方法正确,两年半就可以将一位沉迷的孩子拉回来。
今天连麦的第一位妈妈是在托管工作的孩子,在读高三,男孩儿。妈妈倾诉说,孩子每次遇到考试时压力很大。就会想起之前在学校拿别人的东西,然后被抓到的事情。他儿子很痛苦,所以他让他妈妈来问问老师为什么他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怎么才能不去想这件事情?妈妈说着说着就哭了,因为她担心孩子无法静心读书,无法参加高考。
而梁老师的回答是:1.、首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共情他,谈谈自己的感受如:妈妈知道你很难受,需要妈妈做点什么才能帮助你?谢谢你能打电话告知我,有你真好。
2.、课题分离,你要妈妈打电话问问老师,妈妈一定会帮你问的。而且会将结果转告你,谢谢你这么信任我。
3.相信孩子他有能力解决他所面对的任何问题。(投射与投射性认同)
4、每一个妈妈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有能量的人,而不是一个依附在孩子身上,不断向孩子索取能量,共生绞杀,这样会把孩子害了。一个有能量的人才有可能去救别人。
第二位连麦妈妈是摆摊卖甜品的,她比较乐观和开朗。她有两个儿子,大的15岁,休学在家,小的七岁,在读小学。
他的主要问题是,哥哥休学在家,主要是玩手机。弟弟放学回家后,哥哥和弟弟一起玩手机,妈妈没有强制阻止他们俩,但是内心还是有点焦虑和担心,怕哥哥把弟弟带坏。
哥哥除了不去上学之外,其他一切非常正常。因此,孩子的爸爸认为要“顺其自然”。没必要寄托他们太大的希望,是什么料一定会长成什么料。
梁老师的反馈是:1.哥哥有点退行。妈妈马上承认,大概是退到了十二、三岁左右。梁老师建议,那就按照十二、三岁的男孩需求,你和他多玩玩相关的游戏和互动,玩到他不想玩为止,那便是疗愈。(爱满自溢,行为疗法)
梁老师还说,家有二宝的大宝。会有一种爱被夺走的担心,因此他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弄出点幺蛾子来引起爸妈的关注。
这时,这位妈妈才说起。当他快要生二毛的时候,大毛突然大发脾气,把门反锁,要自杀。他有抑郁情绪了。
对此,梁老师的建议是一致性的真诚沟通与表达,就是找个好的时机找他聊一聊。比如说:有件事情想和你聊一聊,有空吗?“什么事?”“在我心里,我很爱你,爱你弟弟,爱你爸爸,可是我就是当你的面说不出口,我爱你。你说妈妈该怎么办呢?……”(潜意识明意识化)
包括对哥哥是否会影响弟弟的担心,妈妈也可以真诚地谈一谈,让孩子谈谈他的想法。妈妈要做到“简单、真诚和勇敢”。
有时候需要疗愈和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妈妈们更需要!
听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