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儿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经被惯于了爸爸和妈妈的角色,而且这一生也不能去掉这个称谓。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孩子的道德发展的源泉以及根部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取决于有什么样母亲。可见,母亲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今天在书房听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佳老师的分享,确实受益匪浅。马佳老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诙谐幽默的语言,似乎可以剖析所有在座妈妈的内心,好像都赤裸裸地站在她的面前,被一种声音鞭策着。
生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孕育宝宝前,你做好准备了?对于这个新生命的到来,是怎样的心情?有没有想过,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生育孩子?是为了传承生命?还是为了老有所依?或者说是为了家族的使命?再或者说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够完整?
从孕育新的生命开始,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情绪。作为妈妈,我们就应该对这个新生命负责,给予他母爱的温暖,让自己身心保持轻松愉悦,孩子出生后与他建立起良好的感情链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陪伴孩子度过人生最重要第一阶段。写到这里,心忽然揪着疼了一阵。十年前意外的怀孕第三胎,本不愿再生育,因家人,亲人的劝说,留下了这个小生命。怀孕期间,我尝试过各种剧烈运动的方式想要导致流产,可是他却依然健康地在我的肚子里慢慢长大。怀孕七个月时,无意中从电车上摔下来,从高处滚到低处十多米,肚子一阵疼痛,那一刻我突然好害怕失去他。还好,他很健康地出生了,是个儿子,白白胖胖的,约有七斤重。因为不想生育这个孩子,儿子出生三天,我都没有看他一眼。于他,缺少太多的陪伴,小儿子两岁时,我到县城去教学,带走了大儿子和女儿,把小儿子丢在家里由公婆照顾。一周回家一次,第一年每次离开家时,公婆都是把儿子抱走,或者让我偷着走。刚离开胡同,一扭头,看见儿子光着脚哭着跑出来,一把被婆婆抱住,他的两只手向我离开的方向伸着,哭喊着:“妈妈,妈妈,别走,我要妈妈……”我不敢回头,撕心裂肺得疼,泪水淹没了我的眼睛。第二年,每周我回到家,他好像看不见似的,再离开时,他不哭也不闹,很乖很乖,冲我摆摆手:再见!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吗?为何我的心更痛了?儿子的三年幼儿园,我只接送了他三次,我给他造成的影响,该是怎样的?在他最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我却将他推得那么远,那么远!他的童年的伤痛我该怎样去治愈?从事教育多年,我深深知道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从小被爷爷奶奶的溺爱,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些问题,于是在儿子六岁时,把他接到了我所在的私立学校上学。这些年的陪伴,引导,教育,虽然他有些行为习惯还不大好,我也相信,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可以看见他的需求,他也需求我的看见。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因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把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句话说:最终,我们还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拖拉,磨蹭,我们对孩子要求太高,期望太高,孩子犯错,少则批评,甚至动手打骂孩子。父母过度的严厉,粗暴,之后又过度的宽容,导致孩子思想敏感,不自信,对父母的疏离,恐惧,不信任,给孩子造成心灵无法磨灭的创伤。反观自己的童年,闭上眼睛沉思,角落里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孩子,是否有当年的自己的影子?当年的自己在被父母批评或打骂后是怎样的心理?是不是也渴望父母多些耐心,多些鼓励,多些夸赞,多些肯定?我们无法改变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童年的心灵创伤,那么,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中做好良好的分化。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的时间,一定要有他自己规划,他的目标,也要由他自己去规定,他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挫折,交给他自己去解决,给足孩子成长需要的根部营养,用心浇灌,不要过多地去干预他自己的事情,用爱陪伴着他成长,多些耐心和信心,花开需要时间,花开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心理变得越发敏感,脆弱。似乎那是一根弦,稍微不正确的一碰,弦就会断;又好像那是一根导火链,一见火光,就会燃烧;又仿佛是一盏琉璃杯,轻轻一触,杯子就会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很多问题,几乎都是措不及防。早恋,厌学,叛逆,生病,抑郁,自杀等等,每一个问题,都会让父母心力交瘁。女儿十四岁了,从小到大,我对她要求一直很严格,鼓励参加各种比赛,陪伴她去北京参加小作家培训,鼓励她去写小说,可以说是她的那部小说是我逼着写完的。她的每一次光环差不多都有我的鼓励甚至是逼迫努力得来的。虽然起初她是不情愿去参加我为她推选的那些作文,朗诵等比赛,成功的光环总是照耀着她,后来她也是很庆幸自己参加了比赛,也会感谢我为她做的选择。女儿的性格一向阳光开朗,成绩优秀,各项能力都是强,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今年自从升入八年级,好像她的压力大了,成绩下降了些,而且经常生病,每次去学校一两天就说头晕,带她去做了各项检查也没事,医生说是心理压力太大引起的。我知道,这之间有她自身的心理压力,也有我给她的压力,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想跟谁聊天,周末也是待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孩子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这最敏感的青春期,是最让父母担忧的。我开始反思自己,问题的根源肯定有一部分出在我身上,我为何要把自己当初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从来没有问过她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就为她做了选择和决定,这是对她多么的不尊重。我把曾经父母对我的不支持,造成的遗憾,加倍地在我的孩子身上弥补,我都不管她需不需要就强加给她,之所以对她期望高,是因为我对她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如今,女儿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我是不是难逃其咎!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独立的人,我应该给予她尊重,给予无私的爱,鼓励和赞赏,允许她退步,允许她慢下来,停一停,我陪她!
孩子在慢慢长大,父母也需要成长。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才能看见孩子。在爱的陪伴中,让孩子的生命独立,健康,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