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家里一片狼藉,老公在沙发上玩手机,看到你回来,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声:“回来啦,快做饭吧,我快饿死啦!”那一瞬间你想发火,但你忍了忍了没说话。
你默不作声地放下包,换下衣服,去厨房做饭,做饭的时候,把锅碗瓢盆摔得彭彭响,以发泄心中怒气。
在单位,你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指着鼻子骂,“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滚,有的是人来干”,你强忍着怒气跟领导道谦。
回到办公室,你气呼呼坐在办公位,内心把领导骂得狗血喷头,“M的,我怎么这么怂,他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自己啥也不会,天天就知道瞎叫。”
某成功人士,在一家节目访谈中,提起小时候满眼无奈。他说小时候无论做什么都会被父母骂,很长一段时间,他一边很努力地想得到父母的认可,一边又感到委屈、生气和自卑。
长大后他依然会被父母骂,他很生气但又不能对父母发脾气,因为双方认知不一样,讲不通。
我们不得不忍耐的同时,内心又充满了抱怨,抱怨家里人的不体贴,抱怨暴躁的领导,抱怨父母的无知……
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环境或者别人带来的,和自己无关,我们一边忍耐,一边内心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
我们从来没想过,我为什么要忍耐?为什么要抱怨?我们忍耐背后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说到内心的需求,这里要涉及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人生态度,一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态度。
“以他人为中心”的人生态度,指的是遇到事情时,以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判断,然后选择行动。
以“他人为中心”的人,在乎的是别人的想法,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认为他人的看法更重要。
我们越是想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越是很难得到,久而久之,越来越焦虑,也增加了不满情绪,甚至发出“我到底要怎么做你才满意“的抱怨和愤怒声。
我们再来看看“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态度。
“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态度。指是的遇到事情时,以自己为中心,去理解、思考、判断、选择并行动。
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自我信赖度越高,自信心越强,也更能够认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两种人生态度背后的思维方式。
比如员工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骂,员工很愤怒。
以“他人为中心”的人,认为“你凭什么对我发怒,你有什么了不起。”
“都是我的错,我没有达到你要求的标准”
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想到的是“我为什么会愤怒?我想要做什么?”我之所以选择愤怒,不是别人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
这是两种人生态度的思维方式。以“他人为中心”的人更关注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更关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只有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态度,才不会被自己的“忍耐”攻击,不会受到伤害。
1.识别忍耐。回想一下能让自己愤怒但又不得不忍耐的场景或者人物,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快速识别“忍耐”。
①触发场景。比如家人留下的凌乱客厅,辅导孩子写作业,办公室被别人动了东西,被别人忽略时等等。
②触发人物。比如爱指责的父母,总是爱麻烦你的同事,某个爱挑衅你的人等等。
2.探索需求。意识到自己在忍耐后,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我想要的是什么?”
这句话是以自己为中心,探索内心的需求。
比如面对凌乱的客厅愤怒下的忍耐,从“自我中心”出发,想要的是干净整洁的客厅。
比如面对指责的父母,我想要父母的认可和鼓励。
②“我为什么要忍耐?”探究忍耐的真正需求。
比如想要整洁的客厅,但目前是凌乱的客厅,忍耐的原因是不想和家人起冲突。
我想要父母的认可,但对方给到的是指责,我忍耐的原因是父母年龄大了,怕自己生气会把他们气出病来。
3.接纳需求。
无论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许是“担心发生冲突”,也许是“想获得别人认可”,无论是什么,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接纳自己的需求。
走到这一步,已经能看到忍耐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原因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带给你的。
同时,明白了原因,也知道今后今后该怎么行动。
以上内容来自对原文片段的复述:
忍耐,意味着不遵从自己的想法和内心。如果一直忍耐,便是一直在忽视和违背自己的内心。
因为不断忍耐着就是在不断伤害自己,到了某一个节点就会突然爆发,变得情绪化、大喊大叫、丧失冷静、富有攻击性。
忍耐是潜意识发出的“你在粗暴地对待自己”的信号。
所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正在忍耐,就不要再继续下去,而要回归自己的内心,试着问一问自己:
“我到底想要怎么做呢?”
“察觉自己真实的想法”,你就已经开始爱自己了。
总结一下,便是下面这样的步骤:
下决心不再伤害自己,要“遵从自己的意愿”来做选择;
为了不再忍耐,首先要在自己打算忍耐的瞬间,就意识到这一点;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怎么做?”
在这个瞬间,人就能从“以他人为中心”回到“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想一想:“为了不再忍耐,我该怎么做?”
比如,为了不再忍耐,可能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这时,你可能会意识到:
“我害怕拒绝别人,所以一直以来都忍耐着接受了。”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只意识到自己“害怕拒绝别人”也是好的。
能意识到自己“害怕拒绝别人”的心理,也就能厘清条理,明白今后该如何做了。意识到这一点后,人们会觉得“虽然害怕,但今后我还是要以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为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