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学习了很多知识,也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却似乎又有些冲突。查理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物,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俩安排你的经验。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好好学习》,我也思考了很久,到底这本书讲的内容和题目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所谓好好学习,就是应该透过现象看事情的本质,掌握事情发展的底层规律,用基本的原理来解释事情背后隐藏的本质,这样我们的认知深度才会得到提升。看再多的鸡汤文,不去应用,自己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这样的文章只能叫做信息,不能称作知识。
这本书所学习到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管理和如何进行认知深度的提升。
本书由始至终由一个词语贯穿,临界知识。临界知识是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
人们犯下的很多错误,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而对这些规律的熟练应用,能让我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进而解决方式往往会比大多数人要好。这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便是可以发生裂变的临界知识可见临界知识对我们的重要性。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与绿灯思维相对应的是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底层心态二:以慢为快。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解决问题去看书,这样会使看书的效果大大增加。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于是,读书不应该追求速度;相反,更好的方式是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我们可能习惯性的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事实上,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反思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发现用错知识的地方,而且还能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以教为学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而且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同、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作者认为有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而在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正是因为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而这一点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一刻意练习也成为提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底层方法之
持续提升学习的技巧,那就是记录。但是记录不是记流水账,应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这将改变我们的很多认识。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主动思考,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个挖据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过程。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
如何提升认知的深度?
从回答问题上看,简单的回答和有深度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区别,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本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几个他认为很有用的临界知识,包括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这和你之前点赞的十大顶级思维有点类似。
比如,概率论,概率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也因此成为临界知识的重要基础。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幂律分布,20%的网站吸引了80%的访问量,而80%的网站只能共享20%的关注。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在数学上叫作“幂律分布”。幂律分布很多人可能不熟悉,没关系,你只需记住这种分布符合二八法则就可以。如果听说过长尾理论的话,所谓的长尾,就是幂律分布中那后面的80%。股市二八法则同理。
黄金思维圈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力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如果你想要和别人不一样,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那么你一定要比别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位置比努力重要索罗斯说:你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你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单从这一点而言,人类比物种进化历史上的其他生物要有一些优势;如果我们可以应用自己的心智提前发现变化,就有可能更主动地应对变化。
有人践行“复杂现象背后是简单规律”取得了重大成就。比如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认为: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基本的原则入手。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则明确提出: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必须理解并掌握重要学科的基本规律,并把它们当作基本的思维模型来处理问题。同样,临界知识也是遵循了相似的道理:用简单的基础规律来解释复杂的世界现象。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大。在看待问题,做事思维方面有了改变,对于看书我也有了更好的方法,再看下一本书《好好说话》的时候,首先通过序言和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再通过目录中的反复提到的五维话术去理解整本书,觉得这样能更好理解作者写本书想要表达的观点。书对我来说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不再是说买来就必须马上全部看完,我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当时买这本书的目的,然后翻看序言和目录知道这本书的大概结构,和本书作者的一个大概观点,那么就算这本书没有看,如果我需要查找相关知识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能想起这本书,把它当做工具书进行翻阅,这样的学习效果或许更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