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乖乖写读书笔记的人。
这一阵年底工作太忙,一直没时间看书和整理读书笔记(全是借口别信)。今天周末特将这一段温习的《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梳理出来。
《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科学读物,费孝通著书论说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以及对要改变中国乡土社会情况的一些见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744133/00bbb10419bf3a3d.jpeg)
100多页,干货满满
此书,作者的思维逻辑,注重对比法的运用,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对比,中国和西方的对比,中国古今的对比即现代社会和古时社会的对比。读此书时明白作者的行文逻辑,还是会增加理解的。
所以读这本书,不仅仅会让我们知道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都市的结构的特点,西方社会的结构特点,古时社会儒家思想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等等,还会让我们懂得更多社会学的知识。
《乡土中国》全书十四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是作者以社会学角度去解读乡土社会的短篇论文。十四章节,可以拆解看,其中并没有很大的前后逻辑关系性。
第一章:乡土本色。主要介绍乡土社会的人靠土地而生,所产生的村里,聚居的社会结构。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的再论文字下乡。主要介绍要从文字的特性和乡土社会的特性,论述文字走入乡村的条件。
第四章:差序格局和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主要讲述以个人为中心的情感和利益圈层的涟漪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私。
第六章家族和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主要介绍家的特性和族的特性,以及血缘和地缘下的不同社会组织方式。
第七章:男女有别。介绍男女有别观念产生的环境。
第八章:礼治秩序;第九章无讼;第十章无为政治;第十一章长老统治;第十三章名实分离;这几张主要讲述乡土社会权利的产生和社会秩序的管理。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主要将乡土社会人的一点点变化。
以上供各位看官自行翻看和解读。
第一章:乡土本色
乡土社会本色:聚居,口头信任,稳定。
作者从环境切入,讲述乡土社会以土地而生,环绕土地而聚,产生聚居的社会形态。聚居的方式,靠土地而聚的生活组织方式,人们的交流更密切。大家彼此熟悉,并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慢慢产生一种叫口头上的信任。
然而在今天社会沟通方式和交通的变化,扩大了乡土社会的这种聚居属性。乡土人与陌生人没有熟悉,很难产生信任,所以口头上的信任就会有其局限性。
当乡下人来到都市,都会被戴上“土”“傻”的标签。乡下人,很容易相信人,同样也不懂得都市的陌生和变化。更不懂得以前熟悉产生的信任,需要一些书面的东西来保护自己。例如合同。
从第一章,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是否需要先理解这个环境对比之前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不同,是否意味着自己应该改变一下行为和观念。然而改变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学习长时间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作者以城市的小孩和乡村的小孩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智力并没有区别。只是生长的环境导致各自的经验不同。乡村的孩子来到城市很呆,但是城市的孩子来到乡下捉泥鳅未必比乡村孩子机灵。
其实乡土社会是聚居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靠口语。另外,因为靠土地为生,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少会需要用到文字去实现代际交流。而且乡土社会的经验都是对因果经验的积累,并不具有普遍性。
例如“燕子低飞蛇过道,明天大雨要来到。”“久晴大雾必雨,久雨大雾必晴”等等这些谚语,都是前人不断对生活现象的因、果之间粗俗的理解。
此章标题是文字下乡。作者就不得不说说文字。
“文字”从他的产生来解释,它是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符号。这句好很好理解。例如英国人对苹果这一实物叫APPLE,而中国人叫苹果。为什么英国人管苹果叫apple,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很多人都约定俗成的。所以所有文字,都是一种社会大家公认的意义符号。
如果我们是先祖,可能这就不叫苹果
如果一孩子刚出生,我们教他,这个红色的果实,是Apple,也是苹果。那么他们就接受了两种社会的意义符号。
中间插一段,作者有一个对于《圣经》创世纪的假说。上帝说有,地球上就有了什么。“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文化体系中就能够实现。那就是上帝说有什么就有什么。上帝只是对各种事物进行命名。也就是说上帝只是将世间万物进行名称类别的划分。
同样,文字也有其局限性。即词不达意,和语句的多重解读性。我们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减少这种文字所带来的局限性呢。要考文法和艺术。例如写作要有主谓宾,定状补。这样我们说的话和写的东西,就会传达出我们最本真的意思。
文字更多应用于书面相较于面对面交流就存在局限性。所以乡土社会的文字下乡还是不存在其客观环境。
文字下乡还有一层就是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里论述的。就是学习。
学习,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得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夕之隔。
而学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而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这的社会共同经验。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文化。此文化是更大范围内容的话,包括抽象的内容和具体现实内容,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家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等等。
第四章:差序格局
作者以东西方社会形态做对比。说明,西方社会是一个个个体和团队,他们相较于个体和团体的界限很明晰。然而中国的个体和团体,他们的界限很模糊。一个人可能是另一个人的二姑,同样也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二姨。
中国是以个人为中心,以亲疏关系,不断的向往扩散。就像投入湖中的涟漪。
所以西方的叫团体格局。而中国的乡土社会更多的是涟漪,叫做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中心。被圈子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然而影响的范围大小也与中心的势力薄厚有关。
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哪些人离自己最近,然后考虑他们的利益得失。这在别人看来就是自私。所以才有下一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制裁。
团体格局的社会因为都是个体,而且界限明晰。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就会诞生,同时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也会由此产生。
差序格局的社会因为都是涟漪。要问这个事情做得对不对,就有看看这个事儿是谁和谁有关系,才能拿出标准。
考虑一下这两种情况哪个更重:就像,一个老人被一个年轻人欺负。这个年轻人是一个人陌生人,会有什么谴责;如果这个年轻人是老人的儿子,又会激起怎样的社会舆论。
所以忠、义、礼、智、信是社会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由此可见,我们日常处理人事关系时,不得不考虑一个人所在的差序格局中的地位。简称见人下菜碟,见啥人说啥话。
为了各位客官的浏览阅读体验,今天先分享前五章。明日更新后五章。
如果想知道更多知识,了解更多读书内容,请关注我的百家号“言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