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阅读的兴趣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孩子6岁前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有的孩子上小学后,数学成绩不好,究其原因,却是因为读不懂题。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其它学科,更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远见、会思考,内心丰盈的人。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及年龄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绘本,每天约定一个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共享阅读乐趣,并通过故事中的具体形象,为孩子织就一张美丽的网,让他们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乐观的心态。
2.多让孩子动手“试试看”
家长千万别小看孩子黏乎乎的手工作品或者“四不像”的涂鸦,这些剪剪贴贴、涂涂画画不仅是孩子创造力的最佳展现方式,更是对他们小手肌肉功能的必要锻炼。
这种训练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肌肉和筋骨,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给孩子上学后“写字”这项任务提供一定基础。同时,手部精细动作的强化还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培养孩子细心、观察力和分辨相似事物的能力。
3.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小学每节课时长约为45分钟,相比幼儿园时间更长,对孩子的注意力要求更高。很多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坐不住,无法集中精神听讲,喜欢左顾右盼,就是缺乏专注力的表现。
幼儿阶段的注意力,主要靠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带孩子做运动、陪孩子玩注意力的游戏来提高他们专注的品质,增强他们的自控力,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
4.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宝贵的探索欲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学习和成长的不竭动力。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时,与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一起查阅资料,或者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面对孩子的“我不会”,不要急着代替包办,不妨鼓励换个角度、换种方式重新思考……比起大脑中机械记忆的公式和汉字,这些才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德国宪法命令禁止学前教育,然而德国获得的诺贝尔奖接近诺贝尔奖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陈鹤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原则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