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4
【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翻译】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感】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该取的时候取,这就是中庸吧?!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是“该”,这个该如何判断,如何掌控,这不是技巧。就像居里夫人说的那样,小心你的想法,你的想法将决定你的行动,小心你的行动,你的行动将决定你的习惯,小心你的习惯,而你的习惯将决定你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大多的时候,是看不到的东西决定看得到的东西。修心!修心!修心!
【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翻译】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有感】有些时候,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jue绝)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有感】有些时候我们过于追求方法,技巧,而忽略了本质性的东西。而事实上就是老子说的道,只要遵循大道的人才能受人尊崇,才能够长久啊!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少-四声)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有感】一个人是否是“仁”,不是在一些小事上能够判断的,要敢为天下苍生着想,才能算“仁”,有些人看上去做了很多“善”事,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有的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捐款,他们捐款真的是要做“善事”,还是为了谋取功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