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午睡的季节了,老师们把躺椅从楼上拿下来,洗干净,搬到教室里去了,我们又开启了午睡的“陪睡模式”。每到此刻,心里不觉有点难过,我们教育者到底在干嘛?我们在培养怎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每家的孩子越来越少,以前一对夫妻能养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却是独生子女。孩子多,父母就忙,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看管孩子,一般都是大的带小的,孩子们也都长得挺好。但到了现在,独生子女多,全家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一切都在为孩子服务。孩子饿了,做饭;天冷了,忙着给孩子加衣;天热了,又忙着帮孩子脱衣服;孩子需要什么,立即买…孩子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我们很少给孩子一点独立的空间,让他自己去慢慢成长。就如这句话所说的,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在学校里,我们同样把孩子画在一个固定范围。上课了,任课教师看着;下课了,还得安排教师巡查;吃饭了,教师捧着饭盒在教室一起吃;午睡了,老师还得“陪睡”;放学了,老师在学校门口拦着来去车辆;孩子走了,我们要负责把孩子送一段路,确保孩子安全……教师无时无刻不环绕着孩子,保护着孩子,但这样精心地培育,我们将会培养怎样的一群人呢?
这让我想起大学里做过的一些实验,我们把一些植物放在温室里培养,等到它生根发芽,我们再把它移栽到外面的土地里。在移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就发现一件事,这些植物很多都不能成活,即使存活下来,也长得不好,只要天气稍差,又得死一批。所以到最后,能存活的非常少,比正常生长的植物适应能力差多了。
我们现今的孩子,像极了这温室里的花,成天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霜雪冻不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我们把孩子保护得没有一点瑕疵。但是,孩子总有出去的一天,我们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等到这些孩子出身社会,他们会保护自己吗?他们会养活自己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在社会上锻炼自己。比如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玩,他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要走的路让他们自己去走,他们需要面对的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时间久了,孩子就慢慢学会了独立。
一直都在管理,一直都在包办,一直都在保护,难道我们不是在精心培育温室里的花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