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天气才最热,这是我历来的认为。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子一片金黄,我们叫大春收割,意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
民以食为天,南方以大米为主,稻谷是主角,小麦玉米其次,蔬菜瓜果是配角。
大春收割,需要火热的太阳,稻谷才好干透,这叫顺应季节。
通常,立秋的天气会有一定的变化,白天更热,早晚退凉,甚至需盖毯子入睡。今年的气候不一样,白天炙热,晚上不凉,即使到了晚上十一点,外面的风依旧燎烤。
主城打出42度•微热的巨型广告,有网友调侃,我们热在三十八、九的夏天,烧烤在四十一、二的秋天。更有网友写了沁园春.热,清蒸、红烧全用上,切合度为百分之百,把人看得忍俊不禁。
高手在民间。鬼才,随处可见。
如此炎热,农民伯伯确实有个好收天,但坡上的庄稼全给晒没了。
几天前,友友说,因为天干,他们的豇豆涨到十元一斤,这几天,我这里的瓜菜也暴涨。
平日六元/斤的葱子,单价涨到十块;碗大一个小西瓜,差不多二十才能买回;应季的绿豆,比平常贵一半;超市的水果,十元之下的少之又少,从这边“扫荡”到那边,再从另一个过道“扫荡”回来,单斤不是十几、就是二十几、三十几,仿佛人们很有钱一般。
家里几天都没水果了,想到农贸市场去买,天热我懒,不想动。
“我的好日子是到头了吗?”儿子发出抗议。
“何以见得?”我不解。
“水果也没一个,吃的也不咋样。”这是儿子人生中唯一一次对吃喝表达的不满。
我“哧”地笑出来。家里没水果,源于我懒。近几天煮了绿豆稀饭,源于家里的绿豆开始长虫,我想尽快处理。没想到,这些竟成了儿子口中的“好日子到了头”。
我对伙食的要求极低,但对上晒中蒸下烤地烙的生存环境,着实需要清凉甘甜的水果来滋润,跟儿子一样,我也心心念念地想吃清凉的水果。鼓足勇气,顶着四十多的高温,戴上遮阳帽,背上小背篓,巴不得背一背篓回来。
本地梨更少了,2.5元/斤,是超市梨价格的1/4,争着抢着挑了一袋子,还想多选的,挑不出来,只得作罢。
本地葡萄,10元/斤,尝一颗,纯甜,来四斤。
土番茄涨了一块,3.5元/斤,买了十来个。
本地丝瓜4元/斤,超市6元,选了一袋。
豇豆不好,天气太热,都空了,4元/斤,一把6元5角,将就吧。
买了几根葱子,三根大葱,差不多了,打道回府。
对梨的购买量不满意,太少了,挑不出来。途中,有卖梨的三轮车知心姐姐般地边走边叫卖:香梨,香梨,十元四斤!
香梨从冻库拿出来,梨身冒着“冷汗”。尝了一块,清凉甘甜,又买了一袋,二十一元。
满满一背篓,水果比菜多,彻底颠覆了大米是主角,瓜菜是配角的历史。
水果全都放进冰箱,免得在外烤熟了,就让这清凉甘甜的水果,来帮我度过这炙热无比的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05920/b319e57f24a9da6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