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我们即将开始金秋主题的学习。单元训练要素,则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是基于学生已有学情的延展与能力提升。为此,我决定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已有的学习方法,并批注到课文的交流平台。
有了整体把握,我带着学生从整体把握古诗教学,总结出新的方式,即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所谓难懂的词语,一是预设的难懂词语——注释;二是学生不理解的词语。
接下来,我们正式学习《山行》。
第一个环节,知诗人,借诗题。出示杜牧的资料,再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知道题目的意思。
第二个环节:抓字眼,明诗意。我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寒山”就是深秋的山,“远”则凸显出山的高大。理解词意,学生纷纷练说诗句的意思,进而归纳出解诗意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继续弄清楚每句诗的意思。最后,创设情境“我们跟着诗人走到山上,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最喜欢什么景物?诗人最喜欢的是什么?”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第三个环节:读诗句,悟诗情。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尝试借助干老师的大问题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这“远上寒山”的弯弯曲曲的石径,是诗人要走的道路么?这一问题抛了出去,只是激起小小的浪花。有的孩子认为就是作者想要寒山的路,梓桐觉得并不是这样,诗人只是路过。“寒山”又是怎样的地方呢?我借助诗句“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试图让学生明白寒山意味着隐逸的生活方式。当然,学生说不出来,他们更多觉得是宁静、安逸的生活。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伸向何处呢?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则继续印证了曲径通幽,感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隐逸。原本打算继续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结果下课铃声响起。
没有画上这个句号,我的心里有些惆怅,总觉得不舒服。其实,整体感知应该安排一个课时,古诗学习则是一节完整的课时。这样的话,我就有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真正读懂古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