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实话,想出这个题目是因为前几天我被一个朋友狠狠挤兑了一把。
看你辞职后过的生活,也没见得多牛逼嘛,这就是你想要的?
你朋友圈挺热闹哈,还有闲心跑步锻炼,今年还没回过家呢吧?
现在一个人过得怎么样,啥时候带个对象回来呀,要不给我也带回来一个吧!哈哈哈!
这个朋友待在老家工作,说不上春风得意,日子过得倒也红火,属于“现在这样挺好的”状态。
有半年多没联系,本来打算好好絮叨絮叨。
没想到,话题刚一展开,来自家乡的问候扑面而来,却让人听起来句句是嘲讽和挖苦。
一个个问题丢过来,问得我脊背直发凉。
隔着屏幕冷笑一声,匆匆结束聊天。
慌慌度日,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放纵,其实心里是害怕听到别人这样问的。
放下手机,让这些话在脑子里打转,去撩拨那根很久没有思考的神经,重新审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接下来要去做的这件事。
毕业两年,那个穿着森马大裤衩的少年溜达在街上,眉宇间早就没了那股生气,混在一群大学生里,自诩还有点学生模样,直到那次线下会被人喊了句 “ 李哥 ” 。
这一声 “ 李哥 ” 喊得我措手不及:自我驱动的效果真是远远不及外界环境驱动来得更猛烈,更赤裸裸,更不留情面。
狠狠掐了一下自己,心里暗誓:以后可不能再假装大学生了,你都26了!
02
7月15号那天,成都还在雨水里泡着,135编辑器、创客贴、上线了三家合力举办了【“逆战”2018千人新媒体峰会】。
早鸟票的时候没抢,本来想着可去可不去的,临近日子又买了普票,匆匆去了现场。
说实话,我是挺喜欢凑这种热闹的,虽然不是圈内人,但总想看看别的圈子在搞什么。
听完嘉宾分享,就俩儿字:牛 B !
别找了,没我看着这群热气腾腾的新媒体人,这群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这都多少年没用的老词了),我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蹭。
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会后打脸检讨自己:没有一项拿得出手、可以独当一面的技能;知识架构不健全、不系统;职业化水平太低,一直在圈外兜兜转转;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行;再配合这半年走过的坑,我对自己的总结就是:
瞎折腾,浪费时间。
这时才觉察到根本原因是我的积累厚度远远不够,整个系统根本就是不稳定的,也可以说底层能力有问题,做什么都欠点儿火候。
庞门正道的阿门,很多设计上的启蒙都是从他那得到的,说过一句话: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很有可能,离开这个平台,我们就什么也不是。觉得自己有很多出路的人,往往很多条都是死路。
不由发笑,这种人说的可能就是前段时期的我。
03
做 PPT 这事儿,已经生疏了有段日子,本来打算下午接个单来练练手,结果中午吃完饭就坐到沙发上思考人生。
后来···睡着了。
尴尬,起来以后好有挫败感。
恰好另一位朋友发来一条微信:
咱们这都毕业两年了,你这会过得怎么样啊?
接到的瞬间我的老泪差点纵横,这明显是一道送命题嘛。
这一年,我26岁,像一条渴望肉块的野狗一样渴望成长(实际上是赚钱),渴望改变。
靠着一些鸡零狗碎的技能能硬撑到现在,也算幸运,但是时候该去尝一下苦头了。
26岁,你问我慌么?
说实话,慌!现在的我慌得一批!
但是,慌归慌,事儿还得一件一件来办。
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就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值钱!
呵呵,你可能又笑了,说:你这太扯了吧!
其实呢,我写出来就是想在这儿打个卡,留个念想等以后翻回来看。
要是搁以前,我是羞于公开透漏自己下一步想要做什么的,好多事都是做完以后朋友们才知道的,毕竟事前嚷嚷不是我风格,雷声是大,就怕万一雨点小丢了人。
但我慢慢发觉这个毛(you)病(dian)是有弊端的。
总想着关门憋大招,是有一鸣惊人的可能,但长时间别人不知道你在做什么,除了与同事保持工作之间的强链接外,与其他朋友都是弱链接,简单粗暴一点说就是:你对其他朋友来说,其实是没用的,尤其是各自身处异乡的时候。
往高深了扯,在互联网时代,这就是浪费资源(姑且称朋友关系也是一种资源),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
以前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相安无事,偶尔闲扯几句聊聊远方,但各自在工作层面有什么可以相互附能的资源,其实是不互通的。
毕竟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是不屑或羞于展示其工作中的价值的。
那假如,你一旦把这件事做了,会发生什么效果?
当你把工作技能展现到生活中的时候,它其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单维层面上,朋友性质以外的价值通过互联网放大和传播出来,当这个动作完成的时候,你就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次品牌广告,那些隐性资源会悄悄向你聚拢。
这是我一直受益的一件事,乐此不疲。
好,那我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呢?
自由职业!专职去做互联网平面设计,会先去学习,一边强化技能一边输出。
之前一直在试错,包括接下来这件事也是。
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扎心的转折。
说完了。
- END -
| 成长 | 007 | 伪文青 | 瞎扯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