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5期“诗酒趁年华”专题征文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我的家乡,除新新人类,多数成年人不分男女都极爱喝绿茶,特别钟情毛峰和猴魁。
离我家不远的黄山市,拥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这里不仅有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万千游客流连忘返,它还是茶叶之乡,其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一直享誉海内外。
黄山毛峰和太平猴魁同属中国历史名茶,属于绿茶类尖茶,毛峰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其外形似雀舌,冲泡后汤色清碧、滋味醇甘、香气如兰,因鲜叶采摘自黄山高峰而得名。
01 “万里茶道”的源头
今天我要说说阊江源,梅南渡,还有本文主人公胡元龙的祁门红。让我们一起踏访梅南古渡,感受历史变迁,触摸岁月的留痕吧。
祁门,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建县近1300年,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承地。同时,因地处皖赣交界,徽文化、赣文化与山越文化在此和谐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里生态绝佳,空气质量全国一流,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祁门牯牛降被誉为“亚热带边缘的绿色自然博物馆”和“珍稀物种的天然基因库”。阊江河、大北河两大水系汇流处的“倒湖十八湾”,泛舟在此,尽收湖光山色。
阊江发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岭深处,向南流经景德镇,经鲇鱼山至鄱阳县与乐安河相汇,合流为鄱江,之后西流四十余公里注入鄱阳湖,全长二百五十三公里。而平里镇梅南渡口,是因其所在地自然村名而得名,这里古树参天、河水荡漾、遗迹犹存。
生于1836年的祁门南乡贵溪人(今属平里镇)胡元龙,其毕生从事茶、瓷二业,成绩卓著,后人尊其为“祁红鼻祖”。
谁又会想到曾经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就是通过胡元龙,通过这小小的梅南渡口,将封箱的祁门红茶送向全国乃至欧亚大陆的。
02 梅南渡口话祁红
“一片小树叶
一生情不变
山高路远云雾里生长
一芽一叶吐露芬芳
醉在那梅城烟雨江南
一片小树叶
一世情不变
文火烘焙清香满世间
轻挑慢揉渥红成汤
传承着百年祁门香
听阊江吟诵
梅南渡口摇曳着梦
漂洋过海名扬世界
茶红天下誉满神州”
胡元龙铜像话说光绪年以前,祁门只产绿茶,不产红茶。红茶的创制和畅销海内外是经了自幼饱读经史,习拳练武,年方弱冠便以文武全才闻名乡里,被朝廷授予世袭把总一职(类似现在的公安局长)的胡元龙的手。
做学问时,胡元龙非常喜欢苏轼,感慨他才华通天却三次被贬,而被贬谪后他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历经流放之苦却拥有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豁达潇洒的襟怀,是最打动他的地方。
他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里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诗句,于是就有了那个一生轻视功名,18岁弃官从商,决定实业、教育救国的胡元龙。
他曾撰厅联一对,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为两件事读书耕田”,足见其注重实业强国的思想。
03 “一片叶子”红天下
一抹红茶香,穿越数百年。
18岁的胡元龙辞官回到四境皆山的贵溪村,认为要改善乡邻生活,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开荒种地。
他在李村坞筑了5间土房,栽了4株桂树,名之曰“培桂山房”。当时荒山皆为祠会占有,他打破封禁条规,集合村中百姓,宣传垦荒的益处,签具公约。并自己带头,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创办儒信园茶行。
他垦山千余亩,种植茶叶、茶籽、毛竹、杉树,村人群起仿效,收入大增,生活改善。之后祁门各地也都援例开垦,形成自垦自产自得之风,促进了种植业的生产发展。
咸丰初,闻红茶走俏,胡元龙曾尝试创制,后因太平军起义夭折。
光绪元年(1875年),见祁门绿茶滞销,胡元龙决定东山再起还做红茶,自筹资金6万银圆,用自产茶叶,从江西宁州(今江西修水)请来茶师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到光绪8年(1883),终于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胡元龙也因此成为祁红创始人之一。
是时,黟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归来,亦在至德(今东至县)尧渡街仿闽红试制红茶,于光绪二年来祁门历口开设茶庄,劝导茶农改制红茶。
二源归一,是为祁红制造之始。嗣后,红茶制造之法逐渐推广,工艺不断提高,后历经吴觉农、胡浩川等业界大师百年来的锤炼、改良、提升,“祁门功夫红茶”久负盛名、经久不衰。
光绪八年祁门红茶进入国际市场,声誉日高。俄、英等国茶商争相抢购,产量逐年增长,由此带动全村跟风,崛起6家茶号,年产干茶2万多斤,成为远近闻名专业村。
此后,祁红制作技艺便扩散到整个祁门茶区,风生水起,数年间一鸣惊人,不但跻身于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首,且于1915年民国四年轻松拿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高级别奖“甲项大奖章”,兀地名贯中西。
一路走来,祁门红茶获无数殊荣,荣耀一直贯穿至今,分别获比利时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奖;1980 ~1995年四度蝉联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020年荣获第105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
祁门红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珍品,祁门缘此也荣膺“中国红茶之乡”称号。
胡元龙另一重要贡献是发现并发展了祁门瓷土业,并成为祁门特产。在1865年的同治4年,胡元龙据祖传经验,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瓷土矿,此处所产瓷土质量优良,为景德镇烧制高级细瓷之必备原料,声名乃著,被定为御瓷专用矿,赐给小黄龙旗,运瓷土之船所过关卡不敢查阻。
后其又开发现了林家坞瓷土矿,自建5支碓,精舂细制,所产瓷土50 余万斤。
光绪二十九年在景德镇开设胡培春白土行,窑户争相购买,胡培春牌瓷土在民国4 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质奖章。
04 厚德载物 德行天下
胡元龙为人急公好义,主持公道,济困扶危,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与村人议订村规,立禁烟碑,为乡人排解纷争,在南乡享有很高的声誉。
戊戌维新后,科举废止,但祁门山区风气闭塞,无人兴办学校。他很焦灼,于是大力倡导,邀聚南乡人士于光绪 30年(1904年)在平里创立梅南学校,开祁门办新学之先河。次年,祁门县高等小学校,在其影响之下,亦筹创成立。
胡元龙曾亲撰的一副楹联,励志抒怀,足见其当年的心胸境界。曰:
“垦荒山千亩,遍植茶竹松杉而备国家之用;
筑土屋五间,广藏诗书耒耜以供儿孙读书。”
一片小树叶,一生情不变!祁门红茶,茶红天下!
外形细小如眉的茶叶,生长在深山山坞上,采摘在茶农粗糙的手掌中,储藏在破旧的篾篓里,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它却一度左右了几代人的命运,甚至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形象。
祁红面世后,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迅速蹿红国际红茶市场。世界各地的茶商纷纷睁大眼睛,向这个来自东方国度一个叫祁门的地方所产的茶品投以赞许的目光。日本人称之为玫瑰,英国女王与王室把它视为至爱饮品,饮者更是亲切地称赞其为“红茶皇后”。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红以独特的品质一举击败印度红茶,获得金奖。
祁红终于重塑了一个东方国度红茶的形象。在祁门,一箱箱祁红通过梅南渡口运抵武汉,又从这里转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祁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从此成为万里茶道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片小树叶
一世情不变
文火烘焙清香满世间
轻挑慢揉渥红成汤
传承着百年祁门香
听阊江吟诵
梅渡口摇曳着梦
漂洋过海名扬世界
茶红天下誉满神州
听闾阊江吟诵
古道幽幽马蹄声声
千帆过境宾客盈门
茶红天下誉满神州
茶红天下誉满神州”
05 “百年祁红”铸辉煌
中国红茶,盛于清代,走红至今。
一百多年前,祁门红茶通过阊江运到江西鄱阳湖,之后到九江,再转运至武汉,踏上万里茶道,远销海内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万里茶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无一不闪动着祁门红茶的身影,“祁门红”自始至终都是活跃在世界茶叶舞台的鲜艳主角。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祁红秉承千年的茶品,饱蘸着时代的浓墨,仍书写着一代名茶的传奇。正如一生奋斗不止,朝夕相争、诗酒趁年华,拥有传奇一生的胡元龙先生早年大胆设想的那样。
茶以香为贵,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未来,让“世界香,中国红”的美名享誉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传承好中国茶文化当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网友评论